小蟹宝曾遇过一场虚惊。
好在冥冥之中,有无形的力量暗暗护佑。
那年小蟹宝已经快二周岁多半,常常自己在院子里窜门儿。
当时是个冬天。
作为一个母亲,我对天气是极其敏感的。
那天早晨,我出去转了一圈儿,感觉天气变冷,还有风,寻思着怕孩子受冻,就给孩子在外套棉衣里面又加了一层厚棉衣。
屋里人觉得并没那么冷,风也不算多大,认为我奇奇怪怪的,太神经(敏感)了。
事实证明他是对的,后来天果然没什么风,也没那么冷。
好在孩子小,出门儿跑由我抱着,运动量不大,穿的厚点也没什么大不了。
一天过去,孩子玩儿的挺高兴。
晚上,孩子又屁颠儿屁颠地去奶奶屋里窜门儿。
不一会儿,就听到孩子大哭。
我想,也许是爷爷奶奶逗哭他了,他们有时爱和孩子开一些不恰当的玩笑;或者是孩子不听话,打他两下小屁屁受了委屈。这都是每个孩子必经的成长过程,并不值得大惊小怪。
可哭的声音确实比平常尖利些,又传来孩子奶奶的怒骂声,显然是骂孩子爷爷的,用的字眼儿又是“开水”,又是“烫”的。
我一听吓坏了,难道是孩子把爷爷刚倒的开水喝了烫着嘴了?
这个爷爷可是个粗心的人,尤其是看电视的时候,天塌下来也不知道,叫也叫不动。
我赶紧过去看。
原来事情居然比想象的还可怕……
竟是茶壶水开了,孩子爷爷把暖瓶放到炉子上,一只手提茶壶,往暖瓶里灌水。
孩子好奇,凑在炉子旁看爷爷灌水。
若是我给暖瓶灌水,一般不把暖瓶放在高处往里灌水,就算这样做,也要让孩子避远点儿,不让他凑过来。
这倒不是我有多强的安全意识,而是我从小在父母的督促与教唆下养成的习惯。父母传下好多讲究,小孩子不能叼筷子走路,不能站在锅边看炒菜(防止花椒爆炸),不能玩小颗粒玩具,菜刀口不能朝外放,刀把不能伸出砧板,不能汗体吹风,小孩不能野外睡觉,出门必须打招呼,不能不辞而别……
所以我认为每个人都会知道这些事,根本预料不到好多人根本没有这方面的意识——包括孩子的爷爷奶奶。
过去他们喜欢给孩子们玩筷子,我屡说无用,现在才做到不准小孩玩筷子……
估计这一次凑巧是孩子爷爷手中的茶壶把与茶壶身接铆的钉脱落了,才导致他突然转向使茶壶嘴里的开水倒在炉子旁的二宝身上,而手转向的原因是怕把暖瓶打了,因为如果不突然转向,暖瓶会被脱落的茶壶碰翻倒地摔碎,那是一种下意识中出于保护物品安全的极速本能反应,毕竟暖瓶碰倒落地对旁边的孩子也会造成威胁。
二宝当时是看灌水的,他的站立位置不可能是暖瓶的位置,因为以他刚超出炉子的个头,那个位置他是看不见灌水的,只能看到暖瓶的下半截,失去看灌水的意义,他就不会凑过来看了。他应该是在爷爷的斜对面,挨着暖瓶的位置,这样他才能看到茶壶往暖瓶里倾倒开水的完整画面。因此,爷爷提茶壶的手本能地一转向,暖瓶没能被打翻,壶嘴的水却灌向了孩子。他之所以没有用另一只手扶茶壶,而是用转向,那是因为来不及,手转向是最快也最下意识的动作。
但是在他的下意识里忽略了孩子。
因此孩子奶奶责怪他时,他只能怪茶壶的铆钉坏了。
孩子的棉衣被浇湿了,我看见落浇处正好在外套棉衣领口处,打开外套棉衣的拉链看,里面那一层棉衣领口高一点,水没有灌入棉衣领进入直接接触到皮肤,只是有少部分冲入两件棉衣之间,湿了里面那件棉衣的大片表面和丝棉,内层的绒毛只是点点渗润状态,内衣表面不过是星星点点。也就是说,开水主要部分都顺着外套棉衣的表面流下来了,渗入的水接触到皮肤时也已经不是开水的温度。
当时孩子的个头已经追上了比他大一两岁的孩子,如果不是个头的优势,壶嘴射出的开水极有可能射向孩子下巴脖颈的范围。
如果那天早上我没有发神经给孩子多加那件棉衣,后果也是不堪设想的,多亏那件多加的棉衣,缓冲了一下开水的温度。
我相信冥冥之中,孩子确有神佛护体。
否则我怎么突然会发神经地认为这一天特别冷?定然是苍天给我错觉,让我在这一天事情来临之前提前给孩子添件衣服防止孩子受伤害啊!
感谢万能而智慧的上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