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读《我的现实我的主义:阎连科文学对话录》,书中谈到文学的真实。什么是文学的真实?文学有真实吗?
一、阎连科眼中的真实
“我讲一个我亲身经历的故事:
去年三月,我大伯八十五岁病故。他有六个儿子,其中老五叫铁成。十九岁到新疆当兵(二十多年前)。因背井离乡,举目无亲,刚到部队两天,在训练中班长打了他,一时想不开就上吊自杀了。
他死时没有订婚,按照河南习惯,有一种“冥婚”,就是男孩、女孩死掉了,把他们埋在一起,让他们在阴间成为伴侣。当时村里恰巧有个下河洗澡淹死的女孩,两家大人就把他们促在一起。
但当地有个约定俗成的规定,年纪太轻不宜入祖坟,四十岁开外方可。我大伯临死时特别关照,铁成他们已过年龄,让他们一起入祖坟,并给他们举办一次婚礼。
所以那天送葬时,大伯的大灵棚后架起一个小灵棚,里面摆两个小棺材,上面盖满了红布,贴了红色对联。
那天正好是寒冬腊月,大雪飘飘。我正直打哆嗦地跪在大伯灵前,我一个妹妹跑来,跟我耳语:“哥,你快去看,铁成的棺材上落满了小蝴蝶。”
我跑到后面一看,情景超出想象,令人不可思议:那对小棺材的红布上面,都落满了小蝴蝶、小飞蛾。外边大雪飘飘,又冷又寒,从哪来的这些小飞蛾、小蝴蝶?一片片落在红布上、棺材上,密密麻麻,一个挨着一个。但是,我大伯的棺材上却一个都没有。
灵棚外的人哭哭啼啼,后边我们几个就围在小灵棚里看这小蝴蝶,都觉得这是一件喜事,说明这对儿婚姻特别好。就这样,大约过了不到十分钟,蝴蝶、飞蛾说飞就又全部飞到灵棚外面消失了。
经过这件事,我坚信了这一点:生活中有一种真实,是在大家的目光中不存在的真实,它只在我的目光中发生和存在;这个真实在另外的一个世界中存在,在我们凡俗的世界中是没有的。
但是,你不能因为没有见到就认为它不存在、不真实。换句话说:生活中有一种不存在的存在,不真实的真实。这不是神秘、不是怪诞、不是寓言,它就是真实,就是存在。”
二、阎连科心中的真实
“卡夫卡《变形记》,有‘我‘一夜变甲虫的描述,但只是一笔带过,没说明变的细节,缺少一个“真实”的交待,它让我怀疑了许多年。但是,马尔克斯完成了这样一个‘真实‘的过程。
《百年孤独》给我最大启发就是这一点。吉普赛人墨尔基阿德斯刚到马贡多镇的时候,手拿了两块磁铁,挨家窗户走来走去说它是世界上的第八奇迹,它所到之处,家具上的铁钉纷纷脱落,几年前丢掉到哪里的锅碗瓢盆等铁器纷纷从找不到的地方滚出来。
这样的细节使我惊讶和震撼,使我目瞪口呆,使我一下就觉得卡夫卡没有完成的“真实”被马尔克斯一下子抓到了,完成了。这种‘真实‘就是建立在磁铁和铁的关系上的真实。凭什么磁铁所到之处家具上的铁钉会纷纷脱落?就是因为磁铁和铁的这种关系,这种内在的联系。”
三、我想的真实
前两天看《艺术的故事》,说到:一个带有池塘的花园怎么画?看看3400年前,埃及人怎么做的?
内巴蒙花园上图是内巴蒙花园。约公元前1400年出自底比斯的一座墓室壁画。
树木的形状和特点只有从侧面才能看得清清楚楚,而池塘的形状却只有从上面才能看见。埃及人处理这个问题时内心没有任何不安。他们会径直把池塘画成从上面看、把树木画成从侧面看的样子。然而池塘里的鱼禽若从上面看则很难辨认,所以就把它们画成侧面图。
就是怎么清楚怎么画。
我一直喜欢康德的“表象”说:我们认知的世界是一个“表象世界”,是我们通过“先天认识形式(比如‘因果律‘、有局限的五官等)”过滤不可知的真实世界(“物自我”)后的世界。
所以我会想,只要我们能想得到的,能够从自己的角度最好的表达这个世界,又能自圆其说、符合一种生活逻辑的就可以作为小说中的“真实”。
文学的真实,就是作家眼中的真实,是有个性的真实。
190108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