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长日留痕 —请不要温和地走进良夜

长日留痕 —请不要温和地走进良夜

作者: 静听书声 | 来源:发表于2018-04-04 10:14 被阅读0次
长日留痕 —请不要温和地走进良夜

快要开学那两周,趁着早春热闹的大太阳,就着身旁小侄女们的追逐打闹嬉戏,读完了这本17年新晋诺奖桂冠作者—石黑一雄(Kazuo Ishiguro)的《长日留痕》(The Remains of the Day)。瑞典文学院常任秘书提起石黑一雄时,说他就是奥斯丁和卡夫卡的结合体。"He's a very interesting writer in many ways, I would say that if you mix Jane Austen - her comedy of manners and her psychological insights - with Kafka, then you have Ishiguro."

“文人相轻”这个道理古今通用,无远弗届。学了翻译以来便不大信任各大译者了,书非原著不读,除了马尔克斯和村上春树的作品,还得仰仗Gregory Rabbassa和Edith Grossman等译者的英译,方能管窥原文的风采。其他的译作,没有硬性要求便是不会去碰的,就算是读心里也是抱着去挑刺儿的心态去面对的。当然,如果你非要跟我说王佐良先生翻译培根的“Of Studies”,我只好默默地独自去墙角面壁思过。

作为一个傲慢的读者,我对石黑一雄这个日裔英国人一开始也是很怀疑的。有人将他、拉什迪、奈保尔称为英国“移民文学三雄”—这样的身份感让我对他做出了后殖民预设。但读完前几页,我就深深地被一种老式英国绅士的风度和品位吸引了。你会觉得这第一视角分明就是英剧唐顿庄园里的那个体面骄傲的老管家Carson:他身穿笔直的燕尾服,头发梳得一丝不苟,左手臂搭着白色餐巾,随时随地都在等着侍候主人。他不仅具备极高的个人素质和管理才能,还拥有丰富的生活智慧和专业素养,熟知各种礼仪、佳肴名菜、名酒鉴赏、水晶银器;对来客的身份要了熟于心,对主人的需求更要烂熟于心。除了要上知天文 下知地理,还要根据自己服务对象的风格适时地调整自己,才能为那些真正的贵族,或者追求贵族般生活的客户服务。

尽管石黑一雄对媒体说,“我在整个职业生涯中一直说,虽然我在这个国家(英国)长大,但是我对世界的看法和艺术方法的很大一部分是日本的,因为我是被说日语的父母抚养。我有一部分是日本人。”但这本书里他的“日本人”形象已经被弱化到了无痕迹的地步。后来不甘心,又跑去查了他的其他作品。预设如果读了他的《远山淡影》(A Pale View of Hill),会对目前已有的这部分印象进行推翻吧。作家的魅力在于可以挣脱出被刻板化的宿命,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长日留痕 —请不要温和地走进良夜

一、英格兰的男管家

  莫里斯•拉威尔曾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创作了著名的《圆舞曲》,乐曲的旋律如同散落一地的碎片,与以往欢快、优美、流畅的圆舞曲大相径庭。对此,拉威尔说,自从战争之后,维也纳的快乐已经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满目疮痍、支离破碎的家园。

    第一次世界大战不仅给全球社会带来巨大创伤,也导致了整个欧洲格局的巨大变迁。自1871年普法战争后,法国的势力被大大削弱,德国逐渐在欧洲占据了优势,工业发展日益旺盛,国际地位稳步上升。这样的情况并未维持太久,德国的大片领土在一战震耳欲聋的炮火中变成了一片废墟。而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德国还同战胜国之间签订了苛刻的《凡尔赛条约》,这都予以其经济、军事、政治等各方面以重创。对于其他损失较小和并未参战的国家,虽然并未受到实质的摧毁,但是整个世界的人文价值观都因此而产生了重大的改变。看着人类对自己犯下的罪恶,人们第一次感到手足失措,仿佛前一秒世界还鸟语花香,下一刻便会轰然倒塌。

    《长日留痕》(TheRemainsoftheDay)便描写了经历两次世界大战的英国社会的动荡。这个一直对法德之争冷眼旁观的国家,在石黑一雄的笔下表达了他们的态度,上到勋爵贵族,下到仆人农民,不同地位和年龄的他们代表了不同的阶层和不同的时代的思潮。小说以达林顿勋爵的男管家史蒂文斯的视角为出发点,纵观了一战后直到二战结束之后十年,英国的逐渐没落和社会变化。

 二、独一无二的男管家

    男管家作为代表性的符号在英国文化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正如人们深信功夫只有在中国才会具有那样神奇、丰富的文化内涵,同样,只有在英国才能找到真正的男管家。石黑一雄透过史蒂文斯的话语笃定的说:“在其他国家,无论实际上使用什么样的称谓,也仅有男仆”。确实,作为那个时代最出色的几个男管家之一的史蒂文斯和他父亲,在职业道德和面临考验时的所作所为都堪称完美。英国人正是在克制情感方面上凌驾于其他国家之上,也正是这一特点让他们培养出优秀的男管家。从一名优秀的男管家的脸上,看不出一丝个人情感,因为不管在任何时候“他们绝不为外部事件所动摇,不论那外部事件是多么的让人兴奋、使人惊恐或是令人烦恼”,他们具备了“不叛离其所从事职业本质的才能”。史蒂文斯将成为一名“杰出”的男管家视为其终身努力的目标,他不断求证那些优秀男管家看似传奇般的事迹,尤其是他父亲的事例:关于如何忍受两名醉酒客人的辱骂并保持尊严,且又如何用沉默的力量和谴责的目光制止了他们对其主人荒唐的责骂;还有就是为了维护别墅聚会的顺利进行,遏制内心对害死自己儿子元凶的将军的憎恨,忍受住了仇恨的煎熬。

 

    事实上,男管家的伟大成就似乎往往伴随着他们的巨大痛苦。在史蒂文斯的职业生涯,让他最引以为豪的事情,也是最让他有成就感的事情就是他父亲去世的那一晚,他可以抑制住内心的悲恸,全身心的投入到为达林顿勋爵举办的国际会议服务中去,最多只有人认为他是过于劳累了。他都没有时间为父亲阖上双眼,也没有要求为此多休息一分钟来缓解内心的伤痛。因为在史蒂文斯眼中,这种类似自虐的克制正是男管家应具备的“杰出”品质。他们在各种压力和变故下,都能风度翩翩、进退有礼,毫不慌乱地主持大局,让一个聚会成为他们尽情挥洒精湛演技的舞台。他们要躲在阴影中,也要在被需要的时候及时出现,从每个人的一举一动中看出他们的下一个索求。他们骄傲于此——即可以在无形中掌控他们主人的生活,因为有了男管家的存在,那些贵族王侯才能生活得那么井然有序,不用担心任何突发事件。

 三、围绕豪宅的车轮

  从男管家眼中的世界不难看出当事英国社会的变化。

  在史蒂文斯父亲的那代人心中,世界是一架梯子,等级由社会地位来衡量,财富反而是最低点以下的人们的衡量标准。男管家们处心积虑地沿着这个梯子向上爬去,也就是说不断寻找地位更加高尚的人家,他们的职业威望也会随着那些越来越显赫的名门所提高。人们将社会看作一个金字塔,不断仰望着最高层的皇亲国戚和贵族,无形的压力将底层民众压在最下面,他们只能穷尽一生的向上攀爬,而最终结果也是无疾而终。

  史蒂文斯这代人更倾向于认为世界是一个车轮,以豪宅为中心而不停旋转的大车轮。无论富人还是穷人都在不停的围绕他们旋转的同时,不断地向中心努力接近。这种看法虽然只是换了一个角度,俯视“金字塔”的结构,却削弱了之前的压迫感,使得人与人之间更加平等。似乎每个人的旋转都可以影响这个车轮的转速。这也是史蒂文斯从头至尾一直寻找的存在感和使命感,他一直认为自己或多或少地影响着那些国际会议的进程。比如哈利法克斯勋爵因为要会见德国大使紧张不已的时候,看到了府邸内擦拭一新的银具,不禁感叹,使得之前紧绷的神经由此放松下来。这些微不足道却又不可缺少的影响便是史蒂文斯的追求。他比父亲那一代的男管家,追求更多的目标,不仅仅是侍候好主人,维持聚会的顺利,还有对于参与到世界性事件中的愿望。他在每次国际性会议的时候总是异常兴奋,不仅仅因为这是展示他才华的绝佳时机,也因为他认为这样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世界格局的走向。对此,史蒂文斯还一再强调:“这可并不纯粹是我自己在想入非非”。

  四、落入时代困境的达林顿勋爵和史蒂文斯

  被史蒂文斯始终尊重的达林顿勋爵,实际上是被人们公开指责的叛国罪人。达林顿勋爵在一战后一直致力于帮助德国人脱离困境,这不仅因为他的德国朋友遭受到折磨而自尽,也是因为他为了“世界和平”这一目标作出的不懈努力。希特勒上台后,他又成为了德国思想入侵英国的有力“帮手”。这个角色让人很容易联想到备受争议的温莎公爵。一些资料显示他在退位之后帮助德国人在二战中传递情报,人们纷纷推测他这样做是因为想收复王权。且不论这件事情的历史真实性,这种传闻确实也代表了当时英国一少部分人的作为。对于这类人,一般有两种声音。一种认为他们就是卖国贼,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败坏道德出卖祖国;一种人为他们辩解,认为他的做法也是为了国家,只是历史没有给他们机会验证这个方式。

  在优秀的男管家这一称号之外,史蒂文斯作为一个普通人的想法和做法也被一些人诟病。以现在的观点来看,人们倾向于谴责他的愚忠,他不断为勋爵的作为辩解也成为了没有独立思想的一种体现。实际上,史蒂文斯像很多社会中的人,深受所处环境的影响,环境推动了他的思想变化,同时也禁锢了其发展。这是每个时代人们都会遇到的难题。像史蒂文斯这样几十年甚至一生都身居名门豪宅之内的人来说,由于地位的悬殊,也由于所授知识的局限,对于豪宅的主人,他们会存在一种仰视和敬畏的情怀,潜意识里会认为主人的思想才是能扭转社会现状的正确想法。这与居住在豪宅中的主人的亲属是完全不同的一种地位。所以,在小说中勋爵的教子卡迪纳尔先生在二战中和勋爵的思想完全不同,甚至可以说站在了对立面上。作为与勋爵地位相近的教子,他会比管家更有自信去建立自己独立的思维模式。

  石黑一雄在小说中一直处于冷眼旁观的态度,他并未想苛责哪些人,相反他对每个人都给予为自己辩护的权利。在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处在变革社会中人们的价值观。史蒂文斯的矛盾也是属于那个时代的矛盾。

    小说以插叙的形式回首往事,史蒂文斯的思想在不同年代的交错中撞击,拨开层层迷雾。直到最后,他也从未对自己的过往有任何悔意,哪怕是对他错失的亲情和爱情,他也当作过去的风景拿出来欣赏、回味。这一点也是最为让人激赏和动容的一种释然。正如小说结尾偶遇的男子所说:“夜晚是一天中最美好的部分。你已干完了白天的工作。现在你能够双腿搁平来休息了,而且要享受人生。夜晚是一天中最美好的部分。”不管是对还是错,他都竭尽所能的作出了自己的贡献,这本身就是足够他满足的事情了。

  五、长日将尽,昨日重现

  严格来说,小说涉及的爱情部分只是贯穿始末的一条线索。史蒂文斯因为肯顿小姐多年后的一封信开始了旅行,也开始了自我质询和寻找的一条旅途。沿途的风景和所见所闻都成了对他过去的一种提问,他在寻求解答的过程中思考过去。

  因为小说是以史蒂文斯的口吻写的,依由他克己拘谨古板的性格,对于肯顿小姐的真实情感,小说中几乎只字未提。每次提到肯顿小姐,他是都极其谨慎措词,一再强调他们只是单纯的合作关系,顶多透露出些许出于“职业上”的欣赏。

肯顿小姐是个精力充沛、容易感情用事的女人,这与史蒂文斯接触的其他人都不太一样。她不介意表达自己的喜怒,生起气来倔得八头牛都拉不住,但是在需要倾注同情心的地方也决不吝惜情感。可以想象,史蒂文斯那个刻板的性格和肯顿小姐相处起来得经受多么大的考验。大多时候,他们都在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喋喋不休地争论着,有时候还会闹得无法用正常的语言交流以致于只能依靠纸条来传达信息。这无异于小孩吵嘴斗气的争执便是他们之间的爱情桥梁。他们总是每个人各执一词,互不相让。肯顿小姐曾有很多次搞得史蒂文斯措手不及,摸不到头脑,他总是以“不能理解”来对她莫名其妙的做法盖棺定论。

千万别希望看到他们的亲密举动,或者什么浪漫话语。实际上,他们之间的感情一直以史蒂文斯狼狈的招架和肯顿小姐不懈的进攻中维系的。真要说发生在他们身上最暧昧的事情,就是那次肯顿小姐执意要看史蒂文斯手中的那本书了。她轻柔地抽走他手中的书,也试图借此走进他的生活,并非只是每天傍晚在一起喝茶讨论事务这样的事情,而是小小的迈向更私密的一步。史蒂文斯倾力于将自己阅读这种浪漫书籍归结于想要从中找到有实践价值的对白,好用在和客人交流的场合。当他陷入某种正常人的欲求中,比如对于爱情,他总是喜欢拿“职业性”作为挡箭牌来将自己排除在感情之外,仿佛一切都是为了事业作出的努力。无论肯顿小姐如何暗示,甚至在接受其他人求婚前为史蒂文斯的冷漠回应放声哭泣,都无法攻克史蒂文斯坚固的职业堡垒。谁都能看到史蒂文斯的动情一刻:他为了肯顿小姐会见男人而不满,多年后为了肯顿小姐的一封信就立刻踏上旅途,肯顿小姐的幸福始终都让他牵挂于心,他也从未对此有所掩饰。但每次,他都会硬生生的委婉逃开,并非是心甘情愿的,却也是礼节性的无可奈何。他一生追求的目标成为了他通往爱情的羁绊,他无法像对事业毫无企盼的年轻人那样辞职结婚。谁也说不好哪样的人生对他来说才是完美。肯顿小姐将是他一生的遗憾,但是如果他们结婚,谁又能说史蒂文斯就会过上完美幸福的生活呢?

  随着年月消失的爱情不会让他痛不欲生,却也让他每每想到这般往事便如鲠在喉,沉默良久。在他的心“行将破碎”的一刻,他还可以和肯顿小姐微笑告别,就算这之后他们永不再见。

长日留痕 —请不要温和地走进良夜

作家在文中没有任何恢宏大气的叙事手法,却不费力气地为读者搭建起了一个美轮美奂的殿堂。好的作家是让人觉察不出处心积虑的。他借由管家的手,轻轻掸去历史书皮上落定的尘埃,温柔地擦拭去文化银器表面凝结的污垢,还给世界她原来的面貌。

尽管白日依山尽,我们仍然不会就这样顺从地走近那个良夜。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长日留痕 —请不要温和地走进良夜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lyfc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