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三件事,第1551天#
《师说》有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这句话估计很多人耳熟能详了,说的是老师的职责。反过来,就是老师应该给学生教什么。
作为老师给学生教的首先应该是道,其次是业,最后才是解惑。
何谓道?
就是底层的规律和逻辑,就是普遍存在的原则。
何谓业?
就是学业,知识、技能和方法。
何谓解惑?
就是消除学生掌握道和业的过程中的问题。
我们常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个业就是“渔”。那道是什么呢?道就是要在什么地方有鱼。解什么惑呢?就是捕鱼的效率和效能问题。
就算是纯粹的解惑,也应该以道的层面为主,不应该从业的层面开展。也就是说,当有人想你请教问题的时候,你应该从底层逻辑和根本原理出发解决它的问题。而不是仅仅告诉他什么是对的,你的做法有什么问题。
孔子说:有教无类。
就拿问孝来说,不同的人,孔子给出了不同的答案。
梦懿子问孝,子曰:无违。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老;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虽然都是解惑,但给出的解答完全不同。但底层逻辑是一致的,本质是一致的。只是具体的操作方法有所不同。
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中,遇不到想孔子这样了解学生秉性的情况。工作中的同事,也是泛泛之交。这时候,就没法根据其具体情况来解惑。提问就是最好的方法。
通过问问题来解答他的问题。
昨天遇到一个朋友想要系统的学习一下马列主义,但又不知道从何处下手。其实就可以通过问问题来解决她的问题。首先让他明确自己的目的是什么?想要达到什么程度?目前最大的困难是什么?如果想要找书的话,就告诉他找相关的排行榜;如果请教人的话,就告诉他相关的人;如果是想听讲座的话,就告诉他在哪里找讲座。
同样的问题,对不同的人来讲,背后的本质大不相同。只有抓住了本质问题,才能有效解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