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问随笔

作者: 原荒心牧 | 来源:发表于2020-02-28 23:20 被阅读0次

        中华文化,自古推崇学问不分家,弟子从师学,师则传道授业解惑,传道其先,授业其次,解惑再次,弟子有疑则问,学问相长,启微发幽,则可以为业,可以传道,可为人师,师徒相传,其道大光,绵延千载而血脉依旧依稀可循。此例不只中华文化独有,古印度的圣贤们亦深循此道,其例多不胜举。就是近代,大师们师徒相传,成就斐然者亦多如牛毛。

        观学问之次第,学是一端,非学无以知之,问亦其一端,非问无以辨之,此辨于心,菲自于言,由问以明道也。子入殿堂,每趋之,每事问,有问曰:“问亦礼乎?”,子曰:“是礼也,礼必问”。细品此段文字,个中滋味,令我辈汗颜。在孔子的时代,居庙堂之高,每事问,菲不知也,循礼也。庙堂之言,雍容雅淡,然于事于物,多自阡陌井里,辗转反覆,或议定百里,或循袭千门,每事问,礼其形,审慎其质也。庙堂之言,依循旧制,然审慎若斯,况乎其余,此汗颜者也。近代以降,术业大多有专攻,通才者寥寥,生而知之的圣人,更是难寻一握,然遍观周寻,似圣人而以圣人自居者无数,似先知而以先知自居者更是无数数,欺人者枭,自欺而及人者其终可知。欺人以自活者虽鄙,尚可宥也,自欺而及人者其情叵测,其遗臭虽百世难消,此奸盗以属,明者当思,识者当集二三子,群起而攻之可矣。

        或曰:“大道归一,一理而遍知,其理若何?”,一者,简也,非知一而遍知也,此中万别,不可一概而论。至理无烦,子曰:“吾道一以贯之”,夫子之道,仁为核心,忠恕为体,纲目相配,心法体用,可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此例不止在文绉绉让西方的科学思维不那么舒服的中华文化中如此呈现,在以严格著称的纯西方的科学理论中也是如此,看看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简单的等式中三个字母就描绘了现有宇宙永恒不变的本质;历史中,诸多宗派的先哲圣贤们更是对此理的阐释做到极致,比如佛陀拈花一笑,就将无上妙法传于迦叶,甚至都可以不用言语;阿难参与结集,面对五百罗汉,也仅引用了八个字(诸恶莫做,诸善奉行)就阐明了一切佛理;于理如此,于事亦如之,守常无为往往胜于无事生非,过犹不及,亦是此理,易曰:“允执厥中”,亦是此理;面对繁复的理论或行为,我们其实应该多做做“科学科学吗?”这样的反思,而不要一味地去重复“因为科学是科学的,所以科学科学”这样循环论证和无义反复。在很多情况下,面对无限和不可证明的物事,证伪的优势往往优于证明;这个道理用于实践,也很有用处,树立可及的留有冗余的目标往往胜于规定出具体而详备的路线,因为面对有限的资源,越是繁琐的流程成本会越高,这成本不仅仅在于时间的损耗,也在于机会成本和交易成本的几何增加;这个道理用前人的乡鄙村言来说,反而更加浅显明了:“干啥的把啥干好,教狗抓老鼠,不如交给猫,让打更的看门,不如养条狗;富甲一方,就不要干预纲常……”。

        既然学问是汇集涓流,垒土成山的功夫,真正的学问,应该被珍视,而那些不那么真或真的不那么够范儿的学问,应该引起我们的审思,或者去伪存真,或者锦上添花,让学问在学问之道下发扬光大,泽被后来。

      无意随笔,并无确指,如有不妥,请不吝斧之。

    补刀一句:那些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数理化无一满分刀枪剑戟无一不晓文才武略无一不会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大牛有,百千年出一个,但一旦出了或已经出了,建议要保持低调,这会让后来者比较尴尬,所以期望不能太高,高处不胜寒。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学问随笔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lndh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