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书 王俊杰猛
三国演义的斗将,历来吸引了大家最多的目光,但是,三国部队的战斗力,在三国演义中却很少描写,曹操的虎豹骑是天下雄兵,虎豹骑的首领曹纯,是一代名将。但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里面,曹纯却是一个可有可无的小角色。今天,就谈谈三国演义比较牛逼的部队战斗力排名。
黄巾军
“中平元年,黄巾贼帅张角起于魏郡,讬有神灵,遣八使以善道教化天下,而潜相连结,自称黄天泰平。三月甲子,三十六(万)一旦俱发,天下响应,燔烧郡县,杀害长吏。”
黄巾军,就是一只将黄布系在脖子上“有组织、无纪律”的军队,他们的领袖人物是“张角、张宝、张梁”三兄弟。这支军队人数众多,据说是有二三十万人,但其成份很复杂,多是山贼与农民,因而纪律涣散,又分散于各地,各自为战,未能协调配合,不便于统一指挥,缺乏战斗经验,战线过长,便于各个击破等诸多因素,因而在各地豪强地主的“勤王之师”的打击下,很快就烟消云散了。
江州兵
“兄嫌白帝兵非精练。到所督,则先帝帐下白眊,西方上兵也。嫌其少也,当复部分江州兵以广益之。 ”
在说起白耳兵时,曾提到诸葛亮嫌其人数太少,想要用江州兵给予补充,白耳兵是蜀国的三大精锐之一,能作为其后补的江州兵其实力不可能小了去。
藤甲兵
“国主兀突骨,身长丈二,不食五谷,以生蛇恶兽为饭;身有鳞甲,刀箭不能侵。其手下军士,俱穿藤甲;其藤生于山涧之中,盘于石壁之上;国人采取,浸于油中,半年方取出晒之;晒干复浸,凡十余遍,却才造成铠甲;穿在身上,渡江不沉,经水不湿,刀箭皆不能入:因此号为‘藤甲军’。”
藤甲兵是一支南蛮部队,据说,这支部队共有三万多人,个个都是奇形怪状的蛮人,首先从形象上来看,就达到了足以唬人的效果,在气势上、心理上,就占了很大的优势。
孟获屡次大败后,在听取了带来洞主的介绍后,将这支部队请出了山。刚开始的时候,还真有效果,蜀兵愣是拿这此“刀枪不入”的蛮兵,没有一点的办法,自己的损伤还挺严重,后来诸葛亮想到,“利于水者必不利于火”,将藤甲兵引入盘蛇谷,运用自己擅长的火攻,才算是将这一问题完美地解决。
兽兵
“此去西南八纳洞,洞主木鹿大王,深通法术:出则骑象,能呼风唤雨,常有虎豹豺狼、毒蛇恶蝎跟随。手下更有三万神兵,甚是英勇。”
这支部队是孟获的妻弟“带来洞主”推荐的,他对于南蛮之地的风俗人情,可说是了如指掌,屡次的向孟获进言出策,这也是孟获屡败之后又屡战的动力所在。
木鹿大王身有异术,善于驱使虎狼猛兽,实是蜀军的大敌,诸葛亮于是利用自己先前制作的“彩画巨兽,俱用五色绒线为毛衣,钢铁为牙爪,一个可骑坐十人”,反攻蛮军,因而大获全胜,木鹿大王也因此丧生。
大戟士
“绍在后,未到桥十数里,下马发鞍,见瓚已破,不为设备,惟帐下强弩数十张,大戟士百馀人自随。”
界桥之战时,在见到了公孙瓒的“白马义从”后,爱说大话的袁绍说过这样一句话:“彼有‘白马义从’,某有‘大戟士’,安惧哉?”袁绍此类的话,在虎牢关前,他也曾说过,当时面对的屡斩大将的吕布手下华雄,他是这么说的,“可惜吾上将颜良、文丑未至!得一人在此,何惧华雄”。
袁绍的话,让人听起来,怎么听怎么就像是壮门面的话,就好似阿Q所说的“老子,先前阔绰多了”。果然,刚说这话,就被打了嘴,面对公孙瓒那支被鞠义“先登死士”所击败的队伍,这个所谓的可与“白马义从”相媲敌的“大戟士”队伍,竟然不能抵敌,被围了好几重,不能突围而出,害得袁绍只能躲避在空墙之后,气得连自己的头盔都丢在了地上,最后还是鞠义所率“先登死士”的返回,才赶退了公孙瓒。
这支“大戟士”队伍,应算是袁绍手中的精锐,皆披重甲,手拿大戟,由三国著名将领张郃所统率,可正如他手下大将颜良、文丑,在河北之境,可说是妇孺皆知、名声显赫,但也就在自己的地盘玩得转而已。一旦出来了,见到大世面,就难免怯场,两者的最后命运也颇有相同,颜良、文丑被轻松斩杀于战场;而大戟士威风未显,就已陨落。
甘宁百骑
“宁乃选手下健兒百馀人,径诣曹公营下,使拔鹿角,逾垒入营,斩得数十级。”
《三国志》上说:甘宁这个人虽然粗猛好杀,但人比较明时大度,又有计谋,舍得花钱,敬重英雄,对自己的部下很是爱待,因而部下们也很愿意为他卖命。也正为如此,甘宁所率领的这百人团队,才能驰骋于曹军大营如入无人之境。
张飞燕骑
“先主闻曹公卒至,弃妻子走,使飞将二十骑拒后。”
长坂坡一声大吼,成就了张飞千古猛将的威名,从此华夏之地,谁人不知燕人张益德。以二十骑对敌的却是曹操的精锐骑兵,其中还有以“骁锐”闻名天下的虎豹骑,这份“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气魄,没有天大的胆,是做不到的,这二十骑,也可说是有过人之量了。
史书上对张飞事迹的记载很少,这燕骑的记载则更少了,似乎也就只有这一处,倒是《三国演义》提到了一点。三国演义第十四回“曹孟德移驾幸许都吕奉先乘夜袭徐郡”之中,吕布夜袭徐州的时候,正好狭路相逢,碰上了老冤家张飞,“张飞此时酒犹未醒,不能力战。吕布素知飞勇,亦不敢相逼。十八骑燕将,保着张飞,杀出东门,玄德家眷在府中,都不及顾了。”
这里所提到的是“十八骑燕将”,也算是张飞的嫡系部队,出生入死,一直跟随着他。
青州兵
“ 冬,受降卒三十馀万,男女百馀万口,收其精锐者,号为青州兵。”
这批青州兵的前身,本是一群乌合之众,里面的成份很杂,有铁匠、木工、道士、和尚、无业游民、失业者、大混混、小混混,大多数是农民,他们的总称为黄巾军,也有说是黄巾贼或是黄巾起义者,因立场的不同,就有了不同的说法。
当时,青州黄巾数百万入侵兗州,鲍信等人迎曹操领兗州牧,以抵御黄巾,曹操果然不失众望,对于这郡没组织性、纪律性,只会烧杀掳掠,一味地欺软怕硬之徒,一顿狠敲猛打,直追到了济北之地,这帮没见过多在世面的乡下人,一见到这阵势,就都吓怕了,没过多时,就降了,一降还是三十多万军卒,若加上家里的老小,总共有百多万人口,于是,曹操对于这些人来了精简整顿,选其精锐者,名为“青州兵”。
丹阳兵
“曹公征徐州,徐州牧陶谦遣使告急於田楷,楷与先主俱救之。时先主自有兵千馀人及幽州乌丸杂胡骑,又略得饥民数千人。既到,谦以丹杨兵四千益先主,先主遂去楷归谦。”
现在的丹阳是镇江市的下属的一个小小的县/级市,三国时代的丹阳郡却是横跨今天江苏、安徽两省,从属于扬州(包含了江苏、安徽、江西、福建四省,也不是现在的扬州市),所以当人们提起当时的丹阳兵时,就会说是“扬州丹阳兵”。
三国时代,世道很乱,百姓无以为业,民不聊生,能有一口饭吃已经是很幸运的事,流浪迁移的人也不在少数,各路诸侯只顾着争夺地盘,而如果想在与别的群雄争夺过程中,取得优势,最好的办法就是扩充兵源。扩充兵源最常用的方法是征兵,那年头想当兵的人可不多,因而非常时期就是用非常手段,也就是我们俗常所说的抓壮丁。
既然是抓壮丁,只要抓到就好了,人数多多益善,可谁管你是哪里的人,刘备所带领的那支“兵千馀人及幽州乌丸杂胡骑,又略得饥民数千人”的部队可以做为很好的例证。
丹阳本就是一个招兵之地,主要的强兵来源是山越民,《三国志·蜀书二·先主传第二》就有记载:“大将军何进遣都尉毋丘毅诣丹阳募兵,先主与俱行,至下邳遇贼,力战有功,除为下密丞。”
当时的丹阳属于不开化之地,山地险要,民风强悍,又是少数民族积聚地,而又不是战争的中心,人口没有受到多大的损耗,经济有落后,老百姓具有一定的战斗力,也就很容易征得到兵。
提起丹阳兵就不得不说,陶谦。据《三国志·魏书八·二公孙陶四张传第八》载:“陶谦字恭祖,丹杨人。少好学,为诸生,仕州邵,举茂才,除卢令,迁幽州剌史,徵拜议郎,参车骑将军张温军事,西讨韩遂。”后因徐州黄巾作乱,乘此机会,也就做了徐州牧。
白马义从
“瓒常与善射之士数十人,皆乘白马,以为左右翼,自号‘白马义从’。”
关于“白马义从”这支军队的来历,《三国志·魏书六·董二袁刘传第六》裴松之注引《英雄记》给了两种说法是:“瓚每与虏战,常乘白马,追不虚发,数获戎捷,虏相告云‘当避白马’。因虏所忌,简其白马数千匹,选骑射之士,号为白马义从;一曰胡夷健者常乘白马,瓚有健骑数千,多乘白马,故以号焉。”
沮授为袁绍监军时,也曾向袁绍进到过这支部队:“瓒好白马,屡乘以破虏,虏呼为‘白马将军’。故选精锐三千,尽乘白马,号‘白马义从’,以实禁卫也。”
白马义从,这是一支骑射水平非常高的骑兵部队,深为他的对手所顾忌,为当时北方地盘比袁绍还大的诸候公孙瓒所有,在没有碰到自己一生劲敌之前,公孙瓒和他的白马义从横行当世,无人敢与之叫板。冀州牧本是韩馥,但冀州的实/权人物,却是公孙瓒。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