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政和山人
喜欢看书,是从小养成的习惯,也是由于觉得在生活中还有不少困惑,需要从书本中去寻找答案。
加入樊登读书会后,听了不少樊登老师推荐的工具类的书,很受用,于是有如他乡遇故知般一本接一本听下去,有的书听了不止一次,如《关键对话》《第三选择》《非暴力沟通》等,因为觉得生活中很多关系的建立和维护,往往会影响到我们的生活质量,需要正确的方法来指导。

但听了这些书后,发现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首先自己要保持冷静,保证自己的情绪不被他人左右,保证自己不被负面情绪左右。
听了《我的情绪为何总被他人左右》,再次强化了以往一知半解的情绪ABC理论。A代表我们日常遇见的具体的人或事情;C代表在A的情形下你的感觉和你的行为;B就是我们对具体发生的人或事的思考、判断。
这本书告诉我们:不是A这件事一定会产生C的结果,A本身不会导致C,而是B导致了C,A只是诱因。从A到C,关键在于B——我们的思维方式。“恐怖化”、“应该化”、“合理化”是三种病态的思维方式。在这三种病态的思维方式下,我们的情绪肯定会出问题。

那么,改如何掌握正确的思维方式呢?《思辨与立场》这本书给了我们答案:要保持认知谦逊;具备认知勇气;愿意换位思考,拥抱对立的观点,设身处地地站在他人的立场考虑问题……通过认识自我,反思自我,让自己成为一个具有科学思维能力的人。最重要的,是要警惕“我中心主义”和“社会中心主义”,导致我们难以具有批判性思维。

还有,《世界观》这本书告诉我们,人们在认识世界的道路上,走得何其艰难,世界之大,的确不像我们所认为的“一切接在掌握中”。当我们知道自己不是世界的中心,什么都应当围着你转;当我们明白,我们所在的小圈子、大圈子并不是世界的中心,我们才可能谦卑下来。因此,“我知道我一无所知。”才会成为自理名言。当我们认识到自己的认知其实很有限,自己还很无知的时候,有了认知的谦逊,才能走出走出“应该化”的病态的思维模式。

那么,当我们知道我们的认知很有限,世界具有很大的不确定,很多事不是我们所能掌控的时候,我们怎么办?好不容易走出“应该化”思维,我们是否又陷入“恐怖化”的思维模式呢?
《反脆弱》这本书告诉我们,尽管这世界是脆弱的,但我们可以通过学习,掌握一定的策略,提高自己的反脆弱性,从不确定性获益,走出“恐怖化”、“合理化”的思维。

当我们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拓展自己的认知边界,不断调整自己的思维方式,我们才能更好地理顺各种关系。
从根本上说,一个人活在这世上,最重要的是处理好这几个关系:“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而要处理好这些关系,需要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引领。
突然发现,早在我们读这些工具类的书籍之前,我们读过的那些经典(比如《论语》,比如《圣经》),其实早就教给我们最最重要的东西,只不过,我们从未用心领会……
的确,那些曾困扰我们,让我们苦不堪言的那些难题,不过是我们认知不足所带来的。因为我们的心太小,而且被恐惧填塞,是盲目的自大和恐惧让我们丧失了认知能力,沦落到掌控不了自己情绪更把握不了自己人生的地步。除非我们谦卑下来,打开心扉,打开自我……
而读书,是打开自我的最正确的方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