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种说法叫:读“无用”之书。
无用,不是指烂书,而是那些看似离我们很遥远的好书。正因为离我们遥远,才更有价值,可以通过阅读打开我们的认知。
可是,缺少了相关的专业知识,很多书很难看懂,这就给阅读带来了很多障碍。
比如:
1.碰到的专业词汇太多,影响阅读流畅度。
2.复杂的外语思维的句子,不符合汉语语言习惯。
3.远离生活场景的抽象内容。
4.生僻字,中外古文。
5.时代背景不同的文字。
6.复杂的数据分析。
7.内容太多,太厚的书,造成心理压力。
等等……
我们内心当中之道读书是有好处的,但对于这些难读的书,内心中还是抗拒。
但当我们抗拒的时候,学习就不能够高效率。你会发现,你在这样的状态下看的书,往往更加记不住。
人脑是在轻松愉悦状态下才能发挥它的自我学习整合的能力的。
所以,要把难读的书读进去,第一步是调整自己的状态。
可以尝试冥想,心理暗示,或者干脆幻想自己已经读懂这本书。这样在潜意识里会有更多的接纳,大脑会调动自己的潜能帮你学好书中的内容。
是不是真的有快速阅读的方法呢?
其实是有的,但想要用好,也是需要足够量的刻意训练,所以不妨把这些难读的书变成刻意训练的材料,全身心投入过程,结果自然呈现。
选择适合自己的适合内容的方法。
写作有很多种方法,阅读也有很多种方法和模型。根据所要阅读的内容,选择适合的拆书方法,也是提高阅读效率的好办法。
碰到不懂的字和词,跳过去,书中往往对重要内容自带解释或后者就是前一句的解释说明,所以只要继续读,就有答案了。
很多译作犹豫翻译的水平问题也给阅读带来很多困扰,所以选择一个好的译本非常重要,找名家译作或找经验丰富的译者所翻译的书籍,会大大提升译作品的可读性。
不同时代背景问题。
读书本身就是个求解的过程,我们带着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去书中寻找答案。
樊登老师有句话:你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子都曰过。
就是说一部《论语》就足以解释我们生活中遇到的种种琐事,待人接物,修身养性,学习、工作、生活等方方面面。
所以有时读书不用求多,“有用”就好。
读书到底是要“有用”还是“无用”?
我的答案是:
读有用之书,活在当下。
读无用之书,放眼未来。
不同时代背景的书怎么读?
其实我自己从前就是特别讨厌学历史的人,读书的时候虽然记性好,梁蒙带猜高中历史还拿过全班第一,但实际上我一点都不感兴趣。
一直到后来的后来,听了樊登老师讲的很多历史书,读了混子哥的半小时漫画说历史,现在才渐渐对历史有点兴趣。而且真正感觉到历史可以给我看待问题多一种角度和观点。都说读史以明志。还真是要读了才知道。
现在撕开了认知缺课,变成知道自己不知道,于是就更有兴趣去补充了。
改变世界,往往是从改变自己的一些小小观念开始的。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有些名著或大部头的书籍,其实是有很多前人甚至名人解读过的。比如说,红搂梦。史学家、红学家一辈子都在研究。我们不想成为红学家也可以直接了解借鉴名家的解读,在这个过程中了解到不同的视角和角度。对自己而言都是收获。
懒得读书,听书到底有没有用?
我认为是有用的。
其实我是偏向听觉型的人,听到比看到更容易记住。无论是听人工智能读书,还是听樊登或得到上的解读,都好过我自己去看书。
听过之后再看,能更好的把握书中的内容,代入感更强,更容易理解和消化。
把复杂问题留给神奇的大脑
我们有时会有这样的体验:一个问题想不明白或想不出来结果。把它放下去做别的事,结果在不知不觉中,又有灵感闪现,忽然找到了问题的答案。
其实我们人脑对于复杂的问题会主动去分配注意力思考解决。就好像我们把一个程序后台运行了。它自行下载数据运行计算,等我们忙好其他事情时,发现这个任务已经完成了。
我们很多灵光一现的时刻,其实都是潜意识在我们不知不觉中办法我们解决了复杂问题。
不要忽视环境和氛围的影响。
找几个小伙伴,一起打卡吧!还可以分任务相互费曼一下,这也是不错的学习方法呢!
学习的方法有很多,条条大路通罗马。
读书是其中之一,多读书读好书,保持精进,学以致用是读书的延伸。也是“读书”的一部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