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常人眼里学校是个接受教育学习知识的地方,好像人人都得去学校接受教育,这简直就是人生的必经阶段。不假,可是到底去学校的目的是什么呢?当然是为了未来做准备,在年幼懵懂的时候拓宽自己的眼界,对世界有一个广泛的了解,在这段过程中【认识世界同时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塑造自己】在自己好奇心正浓之时培养·求知欲·启迪智慧,激励思考。根据每个人不同的性格,品质来发展,由每个人有不同的天分来引导个性化成长。从而在此阶段内帮助其走向各自的成功。
然而,事与愿违,学校成了一个灌输知识的地方,大量冗杂繁琐的知识无时不刻的成为学生必须完成的任务。学校环境形成一个相互竞争,速成,攀比,指标化和服从的思想集中营。在繁杂知识和沉重课业的负担下,导致人们1.不能深入理解 2.意识不到其作用,很难想象和未来有什么关联 3.到毕业后许多人遗忘了大部分知识。4. 破坏探索精神。更是让没有多少阅历的学生根本不清楚自己为何学习,但却让他们服从这样的体制进而磨灭了个人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其实,在学校这样封闭且人员构成单一的简单环境里,加上教员数量远远小于学生等等原因,根本不可能成为一个启蒙之所。·另外,基本上各个国家的素质教育都大相径庭,主要原因是公众教育就是“车间式人才制造工厂”所教所学目的为了培养基础劳动力,这是一个社会需要。毕竟只有培养了大量的各行业劳动力才能够维持社会的正常运转,这也是素质教育虽不好但无可诟病的原因。
故而在接受公共教育后,并没有学到如何实现成功。只有学到如何靠着知识,学历,技能和勤劳来生存。公共教育无法交给你成功的方法,不论这个成功是指代什么(例如:资产,地位,身份,名誉等)它都是稀少的是创新的,正因为其独特的属性,大众所了解的都是已经是他人的成功的产物。人人都想要成功,但最终成功的必定是少数人,曾有很多成功人士,励志导师写过很多“成功学”著作号称其掌握了成功的秘诀,只要按照他的心法就会成功。但是这些著作除了给人安慰的心灵鸡汤外并没有什么实际价值,可偏偏有很多人买账对他们的经验深信不疑,这其实是一种光环效应(halo effect)把他们的优点成就放大,就认为他们说的肯定是权威。即便他们使用了他们的方法后无效,但他们还是有不少相信自己没有彻底理解这个方法。但事实是每个成功人士的经历不同,环境不同,思想观念更不同,他们往往是断章取义,管中窥豹,得出的是一种偏见,放在别人身上不能都会奏效的。这种成功学中“幸存者偏差效应“的结论都不靠谱。那么既然学校不能教我们,成功人士也不能传授给你的成功方法到底要怎么获取呢?这个问题也许没有统一的答案,但在此讨论一个成功所需要具备的品质,也是其必要不充分条件——“信用”(credit,credibility,trustworthiness)可不要误会了,这个信用并不仅仅是指恪守承诺,履行诺言的品质。它也可以称为【信任,名誉或公众形象】等等。它常被提起但经常被人所疏忽它的涵义。它是无形的但却微妙从人类诞生之初,人类祖先古人猿社会形成就存在的。在一个人猿种群里,那些有胆有识有丰富捕猎和觅食经验的个体与在竞争中能胜出的年长个体显然更有领导一个种群生存的潜质,更因为他的种种成就让他们当之无愧的被尊奉为其首领,他们正是建立了信用,获得种群的信任自然而然的成为领导。随着人类的进化部落文明的形成,对于每个个体的任务安排,各自扮演不同的角色。有的守护部落,有的外出打猎,有的负责纺织和烹调。都由部落族长根据各自的能力来分配任务,而个体胜任什么工作即为他对于组长的信用,让组长相信这个工作交给他是适合的。在这种文明早期没有形成法律的社会里,部落之内,部落之间为了彼此分工合作,建立秩序,形成联盟的方法就是建立在信用上的契约。
就像在部落中,有粮仓。难免个体会产生私心去偷粮。只要被发现不仅要面临制裁,甚至流放。就算没有被放逐他也会成为这个社会的pariah(贱民),自此名声扫地可能永远无法有机会获得尊重更别说成为领导。由此可见信用成为维持社会稳定的基本因素,也因此人类进化中这种增加生存几率的生存经验也就通过基因遗传下来成为人类的天性。好比人天生对黑暗的恐惧,看见猛兽的惊恐,惊跳反射等等,这些本能行为都是祖先的求生经验为了更好的存活而遗传下来。
不妨思考一下当我们新认识一个人之后想做的是什么?无疑是想了解其过往经历,个人信息,性格,能力等等,来判断是否符合预期,期望或期待。大多数人不会和一个劣迹斑斑的人交往,一个人在交往初期也不会说一些不利于自己形象的品质。这是一种天性中的规避风险的本能。又如:朋友做一些有悖你期望的事,做有损友谊的事,你不需要学习任何知识自然会感觉厌恶和反感。相反在交往中能够让你放心,舒适,有很多优点和好的性格品质等等,能得到你的认可和肯定。更容易得到你的支持和帮助。当一个人有很多好朋友的时候,获得的帮助也就更多也就越容易成功了。同样的一个道理一个商人,创业者或领导他们一步步创业维艰积累的成绩,成就和地位成了他们能把握机遇,独到眼光,市场嗅觉,个人能力,商业头脑,领导才能的证明。当他们的知名度越高时,就有更多的投资人合作者,相应的市场和消费者也会随之扩大增多(品牌效应)。那么一定是他们的服务或者产品要远远高于其他而备受青睐吗?这不见得,因为也有很多知名品牌和公众人物因为产品问题和丑闻而被唾弃的,三鹿就是之一。但可以肯定的是,因为他们建立的名誉获得充足社会资源就有资金投入研发和改进那么也不容易在市场竞争中被淘汰。以上例子就是说明个人的“社交认可”。当你被相当一部分有份量的人认可和赞赏时,新的合作者并不会过多分析你的业务能力。一个公司中就算有某个新员工提出好的方案,也难以被采纳。相反一些被重视的有经验的员工提出平庸的方案更容易被采纳。
同一条街的两家商店一家门可罗雀,一家门庭若市并不一定是他们的质量差距。可能是购物体验,可能是经营者更人性化。所以一家比另一家回头客多,当其他消费者看到生意好的一家就会本能地,自觉地,无意识地,认为那家生意好的值得消费。而很少人会去仔细对比两家服务和商品质量,然后再决定消费的。人类是一种社会型动物,从众心理是一种重要的生存本能。在其他领域也有无数例子比如年轻人爱追的时尚潮流,大众认可自然科学为可信的一样。大多数人去赶潮流和相信科学并没有学过美学,没有学过数理逻辑,科学研究方法论,看统计数据,建立假设和推论等等来研究是否可信。但看有名人穿这样的衣服,周围的科技产品就算没有多少知识也会相信科学。因为群众心理的原因【广告advertising,销售marketing,社会运动campaign,公关public relationship】这些行业的存在也就是不足为奇了。
超跑,豪宅,飞机,游艇等奢侈品并不需要做什么广告就有买家;社会地位越高的人越容易成功;曹操曾多次提醒其子曹丕:司马懿是一个有野心的人,不可以重用要小心提防,所以在曹操掌权时并未给予司马懿很大的权力,然而司马懿靠着打理牛棚在牛圈中熬了很多日子终于获取曹丕的信任,最后曹操死后魏文帝曹丕重用和提拔幕僚司马懿最后没想到是还是司马家族谋权篡位,夺取曹魏的江山。
就是这个容易被忽略但内涵深远的“信用”塑造和影响人类社会。也正如官方对信用的解释一样:【人类历史发展到今天,“信用”这个词已经包含着极其丰富的内涵。它可能是人类认识中最为复杂、最难以捉摸的概念之一,“一些事物仅仅存在于人们的头脑中,在所有的这些事物中,没有哪一件比信用更加古怪,更加微妙;信用从来不是强迫的,而是自觉自愿的,依赖于期望与担心这样一些感情;信用常常不用争取而自行出现,又总是无缘无故地消失;而且信用一旦丧失,就很难完全恢复】想要成功是不易的,成功也往往不是靠计划和努力而得来的,不然那些最艰辛刻苦的工作就是最成功的工作了。正因为其稀缺性和创新性所以按一般思维方法大概永远无法接近成功。通过对“信用”的解读提供了一个新奇和深入的见解,也许能帮助我们去理解和思考这个问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