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教什么的问题,大可以转化为阅读教学的目标问题,亦即以目标确立相应的内容。近年来,“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学会学习,阅读的目的是为了学会阅读”这一观点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可和重视。据此,个人以为阅读教学应当重点培养学生的记忆力、理解力、阅读力和表达力。
记忆力和理解力毋庸多说,多年来,国内阅读教学在这两个层域的水平绝对算得上是世界第一。无论首重文本解读(纵深理解)的各路高人,还是首重教学设计(横广技巧)的行家里手,无一例外,都执着于记忆力和理解力的培养,要不然也就不会那么强调默读、朗读、诵读、背诵、体会、领会、感悟、体悟、领悟、品味、品析、欣赏、赏析了。
然而从思维角度来讲,记忆也好,理解也罢,皆属低阶思维。那么,与此相对的高阶思维训练什么?原本国内阅读教学所用文本,已经足够单一了,加之教学手段如此单一,基本上停留在单篇分析式教学上(俗称分尸阅读、解剖教学),以至于学生在阅读方面严重贫血,缺血、缺铁、缺钙、缺铜、缺锌等啥的也就再正常不过了。
有没有人发现,我国的阅读教学从始至终都在致力于引导孩子在理解他人的人生中度过小学、中学和大学,并且满怀期望地希望孩子们重复别人的人生?不信翻开咱们的语文教材,包括今年刚刚推出来的部编教材,百分之九十的文本都属于文学性文章,几乎全是文学家写出来的。这些文章或有材料但无意义,或有情感但无思想,或有思想但无思维,甚至和我们时时刻刻所阅读的文本(阅读行为本身发生过程中阅读的文本)关系不大。
我在很多场合说过这样一句话:“人这一生就干两件事情,阅读和写作。”这里不做解释。可是为什么我国的阅读教学居然窄化到只读文学作品?校园以外的学生,走进社会的你我,工作中的每个人,他们都在读些什么呢?有人愿意正视这个问题吗?少背一首《静夜思》、少学一篇《散步》,就不懂抒情不懂承担责任了吗?
似乎扯得有些远了,咱继续讲阅读力和表达力。我所说的阅读力又是什么?实际上,我这里说的阅读力本应包含前面讲到的记忆力和理解力,只不过因为我国阅读教学也好,阅读评测也罢,都太过于重视记忆力和理解力的考察,以至于中高考语文试卷上前面几道试题几十年不变,不是考察错别字,就是考察注音,不是考察文学常识,就是考察古诗词翻译,所以我才特地将二者单独列出来。
那么,没有了记忆力和理解力的阅读力到底包含哪些力呢?参照布鲁姆提出的教学目标分类法则,抛开前三个层级“知道(知识)、领会(理解)、应用”以外,其余的三个层级“分析、综合、评价”就是了。人是智性动物,每一个完整的人都具有其主观能动性,因此在阅读的时候,绝不可能只是简单被动地记忆和理解,而是主动地参与其中,综合各类材料和信息,主动分析,并形成属于自己的评价。
而在具体生活当中,人们更为需要的,正是拥有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系列能力,尤其在互联网时代,面对各种各样的声音,必须得学会判断和甄别。而这些生活当中必须具备的阅读力,老师在阅读教学中有涉及吗?学生在学校的阅读教学中有接触吗?有人愿意正视这个问题吗?
我相信我们那么多教育专家、高校教授里面,肯定有人比我更加清楚,比我更加明白,比我摸得门儿清,但是有人愿意正视这个问题吗?为何集体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我只能做如是推测:“革命就得流血,革命势必就会有所牺牲”,没人愿意流血,没人愿意牺牲,所以一切照旧,还被一些人认为“课改十年基本失败”。
许多语文老前辈讲,语文的首要任务乃是教语言,教语言文字运用,实际上已经将语文等同于表达(广义上的)了。我这里所说的表达力差不多等同此意。阅读教学,少不了研究文本生成,通过文本解读进而研究文本,提炼文本生成路径、生成原理、生成法则,并运用于表达当中。所以我说,阅读教学还可以训练学生的表达力。
当然,我这里所说的通过阅读教学来训练学生的表达力,与当前众多高校教授们研究写作的思维路径有所不同,当前为数众多的研究写作的老师,几乎不谋而合地都在通过研究阅读来倒逼写作,甚至单纯地通过研究文本(从文本中寻求写作基本模型、写作范式、写作思路))倒逼写作,鲜少有人从写作本身出发进行写作研究。
他们这样做,我想无非基于以下三点:一是这些研究者压根就不愿意按照自己所讲,动笔写下一篇像样的文章(文学作品),也可能有人写了,但失败了;二是他们始终坚信“读写结合,读中有写,写中有读,读写互通”,自然可以通过研究阅读来研究写作了;三是这种研究最简单,省时省力,还容易出成绩,十个异质化文本就能提炼出十种基本写作模型。
这样搞的结果就是:要么搞得玄之又玄,而且一点都不适用;要么只得生搬硬套,全无生命力可言。
写作和阅读固然密不可分,然而写作行为和阅读行为的产生到底大不相同。
因此我的主张就是:阅读及阅读教学,还得从阅读本身出发,写作及写作教学,还得从写作本身出发。搞研究允许剑走偏锋,但不能违背事物本身的发展规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