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问题是逆耳的忠言真的利于行吗?
很多时候我们都希望能有一位良师益友一样的闺蜜,每当自己做事出现偏差时,她能够及时的对自己批评指正,免得自己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但是当真的有闺蜜站出来指正我们的错误时,我们却会反感,为什么我们渴望别人给自己提意见,但当意见、忠告提出来时,自己又不爱听,甚至听后感到难受气愤,自尊心、自信心会受挫呢?
究其原因,大部分因为批评指正提出的方式使我们心生反感,从而无法接受。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今后就要注意自己在批评别人的时候,所用的方式要让人乐于接受。
善于批评的批评者即使批评他人也能做到不逆耳,比如说把你儿的话顺着说,那么忠言同样可以不逆耳。这就要注意方法,我们先要顺着对方的思路说,等到对方习惯了我们说话的方式之后,再说出自己的意图,效果会更好,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说服对方。
五代时期李存勖用武力推翻后梁政权以后,建立了后唐政权,成为后唐的开国皇帝。这时候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但这位好战的皇帝却感到英雄无用武之地,非常无聊,非常的寂寞。
后来百无聊赖的李存勖终于找到了一个打发时间的办法,那就是打猎。打猎,虽然没有打仗时的那种沙场气概,但是骑马、拉弓、射箭,马匹纵跃后荡起尘土,让他有了一种征战沙场的感觉,别是一番滋味。
有一次李存勖的兴致来了,骑马打猎就到了中牟县,他纵马驰骋,马蹄践踏了百姓的很多庄稼,但他根本不在乎,中牟县的百姓都敢怒不敢言,只好找县令申诉。
县令为民请命拦住了李存勖的马,想要劝阻,没想到县令刚一开口就被李存勖下令斩首示众,随行大臣纷纷战战兢兢,没一个人敢来劝阻。
随后一个叫敬新磨的令人从李存勖后面转到前面,并且立即率人追回将被砍头的县令押到李存勖面前。
接着敬新磨假装愤怒的指责县令:“你身为县官,难道不知道我们的天子喜欢打猎吗?为什么要求老百姓种庄稼来交纳国税呢?为什么不让老百姓空着田地饿肚子呢?为什么不空着田地来让天子打猎取乐呢?你真是罪不可赦呀。”
敬新磨发泄完怒气后,大声请李存勖对县令行刑,其他令人也随声附和。
李存勖明白了敬新磨的用意,也意识到自己的过错,于是便哈哈一笑,纵马回宫,并免了县令的罪责,让他回府去了。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人生在世孰能无过,若犯过失,总有自知之明,也难免自述,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所以每个人都需要别人善意的批评,以此来鞭策自己。
然而从理论上讲,任何一种批评对批评者和被批评者而言,又存在着悖论现象,批评者害怕自己动机善良的批评会伤害对方;被批评者希望得到别人的指正,同时又害怕失去尊严,因而畏惧批评。那么如何化解这种悖论呢,那就是在批评别人之前先设身处地的替别人想想,换位思考,找对批评的方式,然后用最适度的语言去感化对方,这样别人才会认可我们的批评。
在进行批评时最好先适当的赞美对方,通过提及对方的成就而使对方认为并非自己全都不对从而改善。以保护他们的自尊,使他们既愿意又觉得自己有能力去改进,当今是一个人际社会复杂社交活动频繁的社会,嘴巴厉害的人无论走到哪里都会受欢迎,掌握好说话的度,即使我们是在批评别人,也能把批评的话说得动听,还可以让对方毫无怨言的接受,只有这样才能走进对方的心里,成功完成语言上的华丽转身。
忠言顺耳更利于行,不是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