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读史札记——夏本纪(四)

读史札记——夏本纪(四)

作者: 已锁定 | 来源:发表于2023-06-26 08:34 被阅读0次

    九山刊旅。九山之间的障碍都已排除,道路通达。九山,:一、及岐至于荆山;二、壶口、雷首至于太岳;三、厎柱、析城至于王屋;四、太行、恒山至于碣石;五、西倾、朱圉、鸟鼠至于太华;六、熊耳、外方、桐柏至于赔尾;七、嶓冢至于荆山;八、内方至于大别;九、岷山之阳至于衡山。刊,辟除、削除。这里指辟除妨碍排洪的障碍。

    九川涤原。九条大河的源头荡涤。九川,指弱水、黑水、黄河、漾水、长江、沇水、淮河、渭水、洛水。

    九泽既陂〔bēi〕。九个大湖的堤坝都已建成。九泽,指上文所举得九个湖泽,即雷夏、大野、彭蠡、震泽、云梦、荥波、菏泽、孟潴、潴野。陂,堤坝,防止泽水决溢。陂这个字,在广州常见于地名,车陂。千顷池塘谓之陂,水边水岸也叫做陂。

    四海汇同。汇同是汇同到都城。各地进贡的道路畅通无阻。条条大路通夏都。

    六种物资的府库充盈,各地的土地和物产得到了对应的评价。也就是上面大禹治水描述中类似“田上上、赋中下”这种评价,个人觉得这也是后世九品中正制的滥觞。

    这一句尚书禹贡中的断句不同:厎慎财赋,咸则三壤,成赋中邦。锡土姓,祗〔zhī〕台德先,不距朕行。

    这样似乎合理一些。慎重的衡量各地的物产财富,确定土地的富饶贫瘠,在九州建立贡赋体系。分封诸侯、分土赐姓,各地恭敬的敬奉帝德,服从中央的管理。

    舜的巡狩,禹的治水,有着一定程度的继承关系(在五帝本纪那篇中我也简单说过夏乘舜制的想法),经过两代的努力,一个初步的统一王朝呼之欲出了。不过这是应该还没有形成比较完善的分封制,那要等到下一个王朝。

    《夏本纪》节选

    五服制度,大禹时代制定的一种“贡赋”措施。即“甸服﹑侯服﹑绥服(宾服)﹑要服﹑荒服”。这种制度或者说它的变体一直延续到周代,所以我们简单了解一下。

    “五服”图 《钦定书经图说》﹝清﹞孙家鼐等.编

    以王城为中心,划了五个区域,每个区域五百里的范围。当然那时候的里和现在的里不同,据考证周代的一里约合现在一市里的三分之二。

    那么从帝都边缘到最远的要服边缘是2000里,也就是1333里,667公里。再算上帝都的范围,这样这个国家如果堪称一个理想正方形,边长约1400公里。这个范围有多大呢?我出于纯粹无聊在今天的中国地图上点了四个点,四点连线的边长在1400公里上下,因为想对准城市,数字有几十公里上下,不太精准。东北从秦皇岛起,东南到浙江温州,西南到广西百色,西北到甘肃白银。大家看看是不是还比较靠谱,不过这个正方形的中心就不太对了,肯定不是当时的帝都了。大概到了河南南阳附近。

    无聊瞎画的图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史札记——夏本纪(四)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mmwy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