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今年年初,报名参加了弘丹线上组织的21天写作训练营,对其中提到了清晨自由书写感同身受,自课程开始后,在她的影响下,随即开启了清晨自由书写模式,至今已有九个月时间,现在看来,书写记录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以完成。
难易都是相对而言,做到了就显得容易,做不到就觉得难比登天。
弘丹在新书《时间的格局》里说道,她用一个行动力公式让自己从一个重度拖延症患者华丽丽转身成为一名行动达人,这本书或许就是最好的例证。
这让我想到了九个月前的自己。
原先,我和她一样,曾是一名重度拖延症患者,别说清晨五点半起床,就是上班前最后一刻,也不一定醒的来,整日昏昏沉沉,好像是一副永远睡不醒的模样,事关人生的关键大事,就这样被无限期的拖延下去,陷入一种恶性循环的状态,无法打破。
跳出思维困境,才有机会获得新生。
直到有一天,学会了一个数学公式,复利效应,才如梦初醒,感觉到了重生,之后用这个公式指导工作和生活,确保每天的自己比昨天进步一点点。
当内心有了迷惑,四处找寻答案的时候,一句不经意的智慧话语,或者一个公式,就可能为你解疑释惑,帮助你从谜团中解脱,继而迈入下一个台阶。
2
记不清在哪本书中看过,你要刻意培养一个微习惯,不管这个习惯看起来多么微不足道,不值一提,你都要想法设法迈出第一步。比如一天一个俯卧撑、一天步行半小时、一天500字,一天一句英文、每天慢跑半小时等等,你可以任选一项自己一直想做却始终没有开始的事情,选好以后,先从第一个21天开始培养,达成以后,再以百日为目标继续进阶,刻意练习需要1万小时以上,而培养一个微习惯,百日时间足矣。
在你选择的这个微习惯养成之前,其他事情可以暂时放下,当你这个微习惯养成后,你会发觉,你的行为已经发生了微妙的变化,继而影响了思考的改变。
当你再次迷茫,深陷问题的牢笼不得解脱时,不如将问题暂时搁置,从培养一个微习惯入手。
在此期间,我选择的微习惯是清晨日记,每天五点半起床,简单洗漱后,开始自由书写。单纯就这一点来说,书写已经让我拥有了清晨最宝贵的两小时,我将日记培养成了一个微习惯,长期坚持下去,直到彻底成为生活的一部分,一段时间只培养一个微习惯,不能贪多求全,你会发现,随着这个习惯的养成,慢慢的也改变了你的其他习惯,这个微习惯也可以称之为元习惯,也就是习惯的习惯。
就拿清晨日记来说,想刻意培养清晨书写的习惯。第一件要解决的难题就是是早起,一开始选择的是七点,简单洗漱以后,坐在书桌旁,打开笔记本,开始用笔记录下头脑中飘来飘去的思绪,写写画画,随便涂鸦,写着写着一个小时很快就过去了,时间根本不够用,写日记,就好像找到了情绪的源头一样,一旦开始,大脑中就会源源不断的想法涌出,还没有尽兴,就匆匆忙忙赶着去上班。第二天重新调整时间,六点半开始,还是不够用,每个人都需要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点,才会契合匹配到位,在找时间上,前后花了几个月的时间,才终于定好在清晨五点半,继而雷打不动的开始践行。
第二个要解决的是阅读问题,随着日记的完成,从出生写到现在,总归有一个终了的时刻,当把头脑中所有的想法都写出来以后,你会发现没有什么可以记录的素材了,头脑变得空空如也,没有诉说的动力了,但是这个习惯不能间断,为了继续实践书写,需要你大量持续输入,只有输入了,才会有输出,通过输出来倒逼输入,由此有了更大的阅读动力,我手写我心,我笔写我情,用笔继续记录下你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在这个过程中,同时培养的是自律能力,只要你对自己许下的诺言全部做到了,生活就会产生一种自主的感觉。
3
看到身边人的飞速成长,会不自觉间受其影响,被其感动,自然而然会产生一种追随的感觉。弘丹的公众号是每日更新的,想象不到,她一天需要书写多少文字,《时间的格局》这本书中的绝大部分都是第一次看到,让我更深入的了解到她的成长之路。
在书中,弘丹提到了很多观点,所说的现状,有一些是感同身受,从他们身上,看到了自己的身影,鲜活的案例,就像是亲朋好友间的家长里短,通过他们的故事,反思自己的生活,进而更加明确脚下要做的路,想去的目的地。
以大多数人的努力程度,根本轮不上拼天赋的地步。我们活得如此努力,为了让现状能够离梦想近一点,我们奋不顾身、拼尽全力,可到头来还是所获甚微,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看到别人毫不费力,就可以金光闪耀,换成自己,为什么就变得举步维艰,这个问题,曾经困扰了我许多年,很多时候不明白,眼睛里都是大写的问号。
直到有一天,知道了一个叫做认知思维的概念,有所触动,原来这是囿于自身的认知水平,达不到足以支撑理解事情的能力所致使。
4
《时间的格局》中说到了思维重构法,跳出自身思维局限,用十个小章节分别阐述了思维局限是如何给人带来了原地踏步走甚至后退的倾向。内容涵盖了学习、思想、投资、认知、观念等思维局限。
细细数来,今年在学习上花的费用蛮多的,几乎把收入的大半部分用在了投资自己身上,但真正作用的部分,却收效甚微。大多时候,我们的状态是这样的,看到朋友圈什么课程火爆了,立马急匆匆的赶去报名,生怕过了期限再也没有机会;看到某位老师推出了新课程,又心急火燎的付费购买;看到长期关注的某位学霸开通了小密圈,带领大家一起成长,毫不迟疑的付费加入。
对于学习上的花费,的确做到了毫不吝啬的地步,每天24小时,都恨不得当做48小时来用,即便如此,真正提升的部分却是少之又少。除了财富专栏体验到一种重生的感觉外,到了后期,逐渐产生了一种懈怠心理,投入和产出并不成正比例关系,渐渐地找不到那种新生的状态,还陷入了一种更加焦虑的心态之中。
我们那么拼命地努力,为什么,反倒是心生恐慌、滋生了更多的焦虑感。
回头望过去,我们奔走了那么远的路途,竟然忘记了当初为什么要出发,迷失了初心和方向。拿学习来说,不知道学习的目的究竟是为了什么?改变生活。一不小心,就掉入了笑来老师所说的三个大坑之一——心急火燎随大流。
到底是哪个环节出现了问题呢?
5
“我们所看见的世界,并不一定是真实的世界,是我们认为的真实世界。”《时间的格局》第一篇提到了这个问题,“没有建立这种思维,学再多都是白费”,看来像我这种状态的并不在少数。
书中提到了成甲在《好好学习》里提到学习上的“红灯思维”和“绿灯思维”。
红灯停,绿灯行。
红灯思维是指,遇到与自己不一致的观点,第一反应是:找理由反驳。
绿灯思维是指,遇到新观点或不同的意见时,第一反应是:这个观点一定有用,我应该怎么运用在自己身上?
反观自身,我可能落入了“红灯思维”的误区。读了很多书,上了很多课,只不过是在书中找寻自己,在课上为了验证自己原来的想法而已。如果一直用“红灯思维”来学习,那么听再多的课,看再多的书,对自身又有何用呢?在意识不到的时候,我们的习惯性防卫直接把那些新观点、新知识挡在了外面。
作者建议,要提升学习效能,第一步就是要觉察自己的习惯性防卫,建立“绿灯思维”。
如果没有建立“绿灯思维”,我们看的书,听的课里讲的那些道理,都没有真正进入我们的世界。我们不相信那些道理,所以更不会去亲身实践,那些知识对我们而言,根本不会发生任何作用。
如果想要获得实实在在的成长,要先从底层打通自己的学习心态,建立“绿灯思维”、建立“绿灯思维”的第一步是觉察到自己的“习惯性防卫”,最可怕的就是你有“习惯性防卫”而不自知。
真正的成长是从内到外的自我突破,每一次思维升级都相当于一次重生。从“红灯思维”升级为“绿灯思维”,相当于学习思维的重生。
对书中这段话感同身受。成长,像死亡一样痛苦,也和死亡的本质一样,意味着旧事物的消失,新事物的诞生。接受它,面对它,然后,我们可以不断升级,成长为自己期待的样子。
我是新月,英文名zophia,从事财产保险工作。终生学习者,007行动·不写就出局1955号(7天1篇写7年,7年后和一群人去南极)。爱好写作、阅读、运动、公益,业余写作公众号《zophia》,用输出倒逼输入,用小而美的进步迭代精进,期待你的故事中有新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