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视角下的“考试焦虑”, 它的意思指的是一个人想成功而有惧怕成功后的惩罚,是俄狄浦斯情结的一种表现形式。
拿两个让人感觉夸张的实例,感受一下。
比如,平时模拟数学考试接近满分150,不低于140分的高考生,高考分数揭晓后发现,数学才考了80多分,原因就是第一大题选择题占60分的答案忘了写在答题卡上了,这个应该得到的60分就这样,以这种很奇怪的方式丢失掉。
另一个例子就是,一个考生从小到大的作文就是老师眼里的范文,参加过很多全国的作文竞赛,结果都是特等奖的那类,高考写作文时却跑题了,高三的同学们都知道,跑题的作文得分跟几乎是满分的作文相差有多大。
还有许多的比较奇特的案例,都在描述着“考试焦虑”这个概念。
一般的说法就是: 这个学生考试发挥失常,太可惜,太遗憾了。
几乎每个学校的高三考生,都会有几位“没发挥出水平”的学生,实际情况是,即使这些学生“失常”发挥考出来的成绩,也会让很多人望而却步。
这种焦虑的特点是,在关键重大考试时才会出现,平常的考试成绩都是和水平相匹配的,是很不容易被发现的,也就是俗称的“关键时刻掉链子”。
在关键重大事件中反复出现与现实不匹配的失误时,才可能被那些想了解自己,完善自己的来访者捕捉到。
我们平时被普及到的考试焦虑主要是指,因为考生过分担心考不好造成的压力下的各种身心反应:紧张,失眠,心跳加快,手心出汗等等。
事实上,人遇到重大压力时都会有自然而然的身心反应,这个是很正常的行为,你如果要求自己在战场上依然是自然的不紧张的闲庭信步模样,我经常开玩笑的对学生说,那可是战场上的活靶子啊。
所以,焦虑不可怕,可怕的是对焦虑的看法。
当然,有时焦虑也会被利用和放大,就好像“临时工”曾被拿来利用一样,用来掩饰一些遗憾: 那些你不曾能够真正用功(包括有心无力,客观原因)又羞于说出口的遗憾。
与紧张焦虑同在,明白它们包括体验到的恐惧,只是一种身体本能的自我保护,这个觉察本身就有减压效果的。
即使紧张到一夜无眠,十七八岁铁齿铜牙的身体能唱“三天三夜”,不会虚弱到影响第二天的考试的——只是,掌握得似是而非的知识依然迷糊,不会的知识依然靠蒙。
即使明白紧张焦虑是正常,我们还是要尊重它们,因为哪一种职业表现都是值得被尊重的,哪怕象紧张焦虑一样的闹腾。
你可以和紧张焦虑这样玩互动:
在家里,第一,可以先紧张后放松的渐进放松。(网上可以查,比划着做)
第二,想象放松: 闭上眼,找一个你去过的感觉美好的环境里,打开所有的感觉通道去感受这个环境: 用听觉,视觉,触觉,嗅觉和味觉。(这个不建议在考场做,容易睡着——)
第三,找一个愿意听你说话的人,自己随心所欲海聊50分钟,那人只是听,接纳你的倾听。
第四,可以尝试深呼吸,行为疗法中的深呼吸,极有疗愈功能,但如果没有专业人士指导,不容易做到位。
还有一个,适合在考场里你感觉紧张时做的,航天人心理训练时用过的——
吸上一口气,坚持一直绷着不吐气,直到坚持不住再呼气。(一次足矣)
之后,祝青春无悔,考试无撼!
(完)
![](https://img.haomeiwen.com/i14364835/44d101f633ccd82f.jpg)
3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