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迷上了文学,应该是跟我在同一时期,越来越喜欢文字,也和我在同一时期,我喜欢到她那儿去拿书看,她那总是有很多,就这样,我接触到了刚出版不久的《盐》。
小祝说这本书看不下去,望着她不太好意思的躲闪的眼光,我决定拿过来翻翻,就像看《活着》,我找寻活着的意义,每日要送走一个一个一模一样的日子实在是一件艰难的事情,在天涯了的时间长河里几乎没有上岸的地方,“给生活加把盐吧”这样的日子我会这么对自己说,确实,麻木的生活久了,也该往伤口上撒一把《盐》了。
一个个野烈而残酷的故事冲击着我的大脑,故事你有种溺水时才存有的缺氧般的眩晕,我不知道孙频经历了什么,真的很心疼,她的写作有着张萧二人结合的特点,张爱玲那里是人生苍凉,萧红这是人生荒凉,到孙频这,彻彻底底的成了人生绝望,而就是这些绝望,引发我很多思考,也是《皮囊》中也说过,划开生活的皮囊才能看到认真活过的模样,就算是悲剧,也是有价值的悲剧,孙频的这些悲剧是如鲁迅说的,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祝应该只看了第一章,确实,书中有大量有关性的描写,可能是不太适合我们这个年纪读,给大脑和心灵的冲击确实不容小觑,但你如果能跳出这个感情维度,跳出思维的限制,理性的看,这不就是对我们人性与灵魂的审判吗?我听到旁边有人说:“还文学类呢,里面说的都是什么鬼,还做爱,咦~恶心死了。”不只是对这本书,在他们看到其他作品里,只有关性描写的一类,就都会这样说,开始我听了,我有些反感这说话的人,我也会去进一步思考,可能是因为年龄的问题,我所考虑的并不是那么全面,对于人性,也没有什么特别独到的侦测,但我还是要发表几点拙见。
到这里,我们就完全可以不理会说出那类话的人了,就当他这辈子与文学文字无缘,什么是文学?对人的内化,对黑暗中的尊严,对永恒生存困境的不竭追问,从黑暗中萃取光明。一本可以流传几十或几百年的文学作品,必定是一部对人性锐利解剖的作品,对人性与灵魂的审判,审判得像刀口,尖锐,不留余地。
人们躲避着最正常不过的现象,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对于性这类问题的接触面以越来越广泛,从电视广播,网络论坛,影片小说……我常常发现,当孩子问到有关“我从哪儿来”这一类问题的时候,父母们总是在有意无意的回避;甚至还编出各种谎言:树上挂的,垃圾桶捡的,天上掉的,别人送的……就像《安静》里说的那样,当孩子问到有关生死的问题时,他们的家长往往惊慌的地阻止,叫他们不要瞎想,其实,这又哪里是瞎想的呢?死是人生第一个大问题,只是因为不能避免,就避而不谈?其实,受真正从精神上解决死亡问题,就不能只是劝人理智地接受,而应该帮助人看破存在与非存在之间的界限,而由这个问题可以完全契合到我们今天的主题。
为什么大人们总是对这个问题于孩子们避而远之?大概是中国人自古以来封闭的思想,确实,我们并没有外国人的开放,但有些东西,我是真的不知道有什么躲避的必要。这是人性,也是本性,可能是人性所需,但也确确实实起到了一代又一代繁衍下去的作用,只怕从女娲造人开始,就确定了性的存在,不然她为什么要造两类人?
而文学作品中对于性的描写无非也只是故事情节发展所需人的一个正常生理现象,正因为这就是人性,所以写作者便以特殊的方式挖掘出来,目的也只是让人类更好地了解人类自己。
《孙子兵法》里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大多数时候,人们确实做到了知彼,甚至搞清楚弄透彻对方全部的优势与缺点,但他们却从来不和自己聊聊,从不审视自己的内心,就好比相同两个企业之间的竞争,对于销售业绩较差的那方,是恨不得弄个密探把对方产品的所有信息全盘托出,好在此基础上做出比对方更好的产品,他们都有一个弱点,那就是总是千方百计地了解竞争对手的优劣,而从不考虑他们的顾客到底想要哪种产品,从不在自己这方面找原因。
人性是永恒的话题,对于人性的思考是永恒无止境的。就《盐》而言,则是以细腻的笔法,直抵人性的幽徽,我无法判断这是大雅还是大俗,我只知道,这是再正常不过,再直接不过,这就好比对于一个问题争端,我错了就是你对了,我对了就是你错了,无需讲情,只需看理,对于这类直接简单锐利审判,浓度情感的书,正合我意。
没有了盐,世间便没有了味道,请你们不要失去自己的咸味,这本书献给那些在这个世界上,认真,执着,坚强的活着的人!愿你们在茫茫人海找到自己的灵魂伴侣愿你们找到幸福,把自己交给幸福。
在常规的世界,读一本个别的书!
我读《盐》——对性的思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