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研究显示:有一些生物因素会导致拖延症。在解决拖延症之前,先来看以下是几个神经科学最新发展的几个观念,揭示大脑工作的方式。
观念1:记忆潜伏在大脑的海马沟壑里
我们的大脑具有“神经可塑性”,它不断变化,不断修正,在打破旧的神经联系同时建立新的神经联系。不管是好事还是坏事,你做的越多,你的大脑对此的反应越多,它就会发展地越来越快,这就是“可塑性悖论”。
想象你踏入一片厚厚的全新雪地,第一次走时,你可以选择很多路线,但当你越来越多地沿着同一条路线行走,你会走的越来越轻松,脚印重叠形成凹槽,演变成了路。
我们的大脑也一样,重复会形成精神上的凹槽,它一旦建立,便会越来越深刻。
观念2:拖延的逃避,源自对原始恐慌的防卫
每个人的感受都是独一无二的,它是意识的重要部分。很多时候,你甚至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感受,你的身体就已经做出了反应。
比如小时候蛇给你带来过惊吓,它就会与危险和恐惧的感受建立联系,只要再碰到这样的刺激,危险和恐慌就会再次被唤起,即使你已经记不起什么时候被蛇吓过。
很多时候我们拖延逃避的事情,源自于原始刺激与恐慌之间的联系,你可能都没意识到。恐慌与冲动难控制的另一个原因是恐慌传递的信号要强于思维传递的信号。
弗洛伊德发现,为了对付恐惧和冲动,人类发展了一系列防卫机制,将痛苦的思想、情感和记忆阻挡在意识之外。这种机制从儿童时代就已经形成,不断重复,成人后成为根深蒂固的习性。
比如,你告诉自己学英语压根就没用,生活上完全用不到。
这时,你就在运用“理性化”的防卫机制,因为当你记不住单词时,你会觉得自己很蠢,这种合理的借口在帮助你防卫这些不良情绪。另一种防卫的方法是不去想,当你拖延逃避某一件事时,所有关于这件事的思想、情感和记忆都被你挡在脑外。
良性的应对方法是运用思维来平复情绪,而不是受到刺激就不惜代价地逃避。
在父母与婴儿的互动中,如果父母能识别、理解孩子的情绪,保持理性的思维,而不是一味地满足或者抑制,那么孩子也会发展这种能力。
感受到危险和焦虑时,你可以通过自问自答的方式先把事情想清楚,分析情绪的背景,重复这种认知重塑能提升你的情绪控制能力。
观念3: 可以用理性寻找到拖延逃避的根源
感受,尤其是恐惧,是很难改变的。我们所恐惧的事情,不管你记不记得,往往是那些早已发生过的事情。
潜伏记忆通常埋藏着你3岁之前的事,那时大脑中负责记忆存储的海马体还未充分发育。从出生到18个月,大脑右半球占据主导,右半球以直觉方式来感知世界,对语言韵律非常敏感。从18个月到3岁,左半球快速成长,它更注重逻辑、分析,可以用语言和思想来组织说辞。这些早期岁月都留在你的潜伏记忆里。
长期处于压力荷尔蒙的高分泌状态下,会损伤一个人的海马体,所以受过精神创伤的孩子经常记不起童年的事情。在早期的经验基础上,潜伏记忆塑造了我们对自己和世界的独特感知。
比如有些人会自然地认为呼叫帮助很丢人。
在我们发展了语言和意识能力后,生活故事、社会道德和知识则汇成我们熟知的显性记忆。如果你想不起逃避的根源,那就发挥你的理性思考,采取行动,为你的大脑创造新的神经回路,改变遇到恐惧就拖延逃避的局面。
观念4.:或许父母增加了你的拖延症
研究显示:低自尊是拖延症的一大原因。
回到早期生活,父母与孩子的互动远不止喂食和换尿布,他们的情感同样影响着孩子。焦虑较少,能在满足孩子不断变化的需求中享受乐趣的父母亲,会让孩子能够信任他人,对自己有好感,保持乐观的希望,这些都是自信自尊的基础。
孩子需要与父母亲产生心理上的联结,如果父母亲事务繁忙,对孩子不够关心成为常态,他会认为自己是不受喜爱和欢迎的,这种情感会损害孩子的安全感、健全感和开放心态。
如果父母亲的情感反应比较迟钝,孩子使劲尝试吸引关注也无法获得反馈,长大后,他可能极度渴望成功,但又缺乏行动的坚持,因为只有完美的表现才能获得关注,而这又是难以做到的。(极像小编,哇哇哇~~~)
可以用左逆转来解决拖延症状
研究证明,当大脑左半球的左额叶被激活时,我们就会感到放松,以开放的心态面对世界,相反,大脑的右半球管理着我们的负面情绪。
友善地对待自己会刺激相应部位,实现左逆转:
当你着手一件难事,你会感到焦虑、恐惧,这是拖延的开始,但当你用积极友善地态度对待自己,鼓励而不批评、同情而不攻击,你的左额叶就会逐渐激活,新的自我关系逐渐形成,拖延的可能性就会减少。
系列《拖延心里学》文可查看我我的个人主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