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万小时定律”,指不管你做什么事情,只要坚持一万小时,基本上都可以成为该领域的专家。事实上是这样的吗?
我们看一些案例:
一个出租车司机每天开车10小时,一年按300天计算,大约3000小时,开车10累计3万小时,可并没有成为赛车手。
一个家庭主妇,每天烹饪3小时,一年大约1000小时,做菜十年大约1万小时,也没有成为烹饪大师。
一位教师,每周上课至少12节,一周约上课8小时,一年按40周计算,约320小时,教书40年到退休,上课累计约1.28万小时,可退休时,很多老师也并非教育专家,学科专家,演讲专家。
为什么不满足“一万小时定律”?
答案可能是综合多方面的?有兴趣可以深入研究。但按权重来讲,还是没有制定目标,并且按目标进行刻意练习。大多数时候,出租车司机,家庭主妇,普通老师都是进入到自己工作的舒适区,形成自动化,所以没有太大进步。抽象概括起来,就是没有按目标刻意练习。
所以,如果希望自己成为某一领域的特殊人才,甚至成为专家。那制定目标,并且刻意练习非常必要。
那什么是刻意练习?
如何刻意练习呢?
首先,我们了解:
1.什么是刻意练习?
心理学家 K. Anders Ericsson首先提出这个概念,后来被广泛接受。
这套练习方法的核心是假设,专家级水平是逐渐地练出来的,而有效进步的关键在于找到一系列的小任务让受训者按顺序完成。这些小任务必须是受训者正好不会做,但是又正好可以学习掌握的。完成这种练习要求受训者思想高度集中,这就与那些例行公事或者带娱乐色彩的练习完全不同。
这个概念实在是太长,理解起来好累。
我们简化下:
专注于按顺序完成一些我们不会做但努力能完成的小任务。
分解剖析下:
练习什么:小任务
什么状态练习:专注
小任务特点:我们不会但能学会
怎样练习:循序渐进
理解完概念之后,举个例子吧。比如,你是学生,希望成为数学尖子生。那如何刻意练习呢?最好有个教练。让教练评估你的能力,然后制定学习计划,分解成你平时要完成的小任务,即题目。然后循序渐进去完成。在题目选择时,不能选择你全会的,也不能选择你不会的,选择你努力能完成的。然后,按照阶段性目标,专注刻意练习,逐步完成。
再比如说你喜欢弹钢琴,像朗朗一样。也最好有个交流,协助评估你的能力,并帮你制定计划,分解小任务,然后循序渐进专注完成。所以,在小任务的选择上很重要。刻意练习的是你不大会,但努力练习又能学会的。那谁有这个能力,选择匹配你的小任务呢。当然越专业的教练越好,越熟悉学习规律的教练越好。
2.如何刻意练习
其实对概念的深刻理解和把握,自然会获得一些练习的原则和方法,但不够具体。
具体来说,有四大方面:
①练习什么?制定科学的目标和训练计划
②如何练习?只在学习区内大量重复训练
③怎样监控?获得持续高质量的有效反馈
④练习目标?创建高质量的心理表征模型
我们以一个数学成绩中等的高中生,如何让自己成为数学尖子生为例。
①练习什么?制定科学的目标和训练计划
首先,精致化目标?
指目标必须有完成时间节点,每天完成练习时长;每天练习的小任务具体内容;评估是否达到预期的目标,最好数据化测试。
按照这个原则,制定目标
时间:一年,每天练习1小时
练习任务:计算能力,思维能力,知识理解力
评价标准:定期做测试并统计分数
第二.工程化分解
对每个练习任务细分
计算能力
加减乘除乘方开方数字类基本运算,加减乘除乘方开方代数式运算,解方程专项运算,解不等式专项运算,解函数专项运算。这五项全部通关,计算绝对没问题了。
思维训练
演绎思维训练:即证明题。三段论,大前提公理定理推论,小前提具体证明题,结论。
归纳思维训练:对所做题目进行归纳总结,得出每个章节的题型套路,形成心理表征。
分类讨论思维训练:
对分类讨论类型题,专项思维训练,做到相互独立完全穷尽,即不重不漏。
抽象思维训练
对数学题目,实际应用题,进行数学抽象思维训练,大多针对实际应用题
做好以上四个思维训练,数学思维必定不错
知识理解力
对数学知识深思考训练
单个知识深度训练
知识间联系训练
知识体系建立训练
第三.颗粒化节点
比如有些特别重要的内容,需要更加具体深入,就可以进行颗粒化节点训练。
比如以代数式加减乘除乘方开方为例,可细化为:
代数式加减乘除计算
二次根式计算
分式计算
因式分解计算
配方计算
幂运算
对数运算
指数运算
细分节点后,就可以更加具体,更加深入。
总之,对小任务细化越清晰越具体效果越好。当然,有人说,这太理论了,学生很难执行。确实如此,但如果有高水平教练制定计划,学生只需要按要求执行,这就容易可能了,不但可能而且高效。
②如何练习?只在学习区内大量重复训练
刻意练习中有个同心圆理论。
刻意练习––成为专家型人才的捷径如图:
舒适区指自己特别熟练擅长的
学习区指自己不会但能学会的
恐慌区指自己完全不会的。
那刻意练习在那个区呢?
如果我们在舒适区,由于自己非常熟悉,就容易自动化。就好像出租车司机开车,不用反应就知道如何开,老教师上课不用备课,就能讲的头头是道。这种在舒适区里,在实际操作中是熟练高效的。但就个人成长而言,却没有太大进步。教师职业教书四十年,没有成为教育专家,原因之一就是太多时间处于舒适区自动化教学,严重的还会照本宣科。
要想技能进步,必须逃离舒适区,进入学习区。在学习区内,由于大多不会,所以会痛苦。但经过努力,又习得新的知识和技能,所以也会有痛苦后的快乐。但练习中,相对于舒适区而言,肯定是痛苦的。但要选择痛苦,接受痛苦。马云曾说:“痛苦是男人的营养”,有痛苦就有营养,就有成长。没有痛苦,很可能你坠入了舒适区,安逸享乐,没有进步。所以要主动选择痛苦,拥抱痛苦,接受痛苦,从痛苦中吸取营养。所以,有作为的人,总会不安分,爱找不自在。
学习区有一定边界,如果离得远了,就进入了恐慌区。恐慌区距自己的能力太远,如果在此区练习极易受挫,容易选择放弃。掌握好学习区的边界,不要盲目加大难度,要和自己的实际能力匹配。
远离舒适区,选择学习区,避免恐慌区。这就是如何刻意练习的精髓。
③怎样监控?获得持续高质量的有效反馈
刻意练习时,为什么需要监控和反馈?
因为没有反馈,即使自己错了也不自知,一旦练错了,形成自动化,固化这个习惯之后,改变非常困难。心理学家研究表明:改掉一个旧习惯花的时间比你养成一个新习惯花的时间要多两倍。
所以反馈和监控非常必须。
谁来监控?
客观来讲,如果有条件,找专业教练绝对最好。因为专业教练除了辅助你定目标,做计划,教操作之外,更重要的是从旁观角度反馈和评价你的练习效果,以保证朝正确的方向练习。
但实际生活中,由于经济原因,我们每个人不一定有条件请专业教练反馈。怎么办呢?很简单,请另一个自己来监控。这个人叫元认知。通过元认知,也可以很好的反馈信息。
在反馈过程中,要把握及时有效准确的原则。
④练习目标?创建高质量的心理表征模型
什么叫心理表征?
一个陌生抽象的概念……
当你尝试去想起某个事物或者是观点的时候,你会发现,在你大脑当中会产生关于这个事物的形象,或者具体,或者抽象。而这种与事物相对应的心理结构,就是心理表征。
心理表征简单讲就是一种具体或者抽象的图画,把事物和观念与反应到你的大脑中。
比如说大海,你大脑马上会出现一个你理解的海的画面,这个海的画面就是心理特征。
比如传销,你大脑也会出现一副画面,这画面就是心理特征。
比如前几天天文学家拍得黑子,我马上想到燃烧的蜂窝煤画面,这就是我关于黑子的心理表征。
所以,心理特征可以理解为一个画面,有的具体有的抽象。
如果我们不了解某事物,就无法建立准确心理特征。比如猎户座星系星球是什么样子?比如相对论,你心里想到什么。比如太平洋海底是什么?你能出现什么画面。
通过刻意练习,我们就能建立高质量的心理特征。有的心理特征如果实用范围广,而且非常有价值,我们甚至可以理解成一种套路。比如数学函数问题的八大类,你如果有非常清晰的解题模型,就形成一种套路,就是高质量的心理特征。
再比如说金字塔原理,第一性原理,复利效应,归因模型……这些其实科学术语叫模型,通俗说法叫套路,如果刻意练习,熟练掌握,就能形成高质量的心理特征,从而掌握模型,熟悉套路,高效率的思考和行动。
刻意练习的最后,就是要建立诸多的心理特征,创建模型,使用模型,优化模型,从而形成套路。
刻意练习是成为专业人才或专家的最优路径,被很对人认可和证实。回到开篇的“一万小时定律”,其实和刻意练习结合就完美了。因为“一万小时定律”是成为专家的必要条件,而刻意练习+一万小时定律就成了成为专家的充分条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