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和习惯与人的关系,是一个非常紧密又相互成就的关系。教育培养并促成习惯,而习惯又成就教育。
在每天的教育生活中,感受最深的就是学生的习惯。而在这个日常的教育过程中,最为头痛的,就是学生的习惯。无论是课堂学习还是作业完成,无论是在校还是在家。不管是时间还是地域,对于一个人,习惯是起决定性的。没有好的习惯,自然不可能有好的学习品质,要谈学习的成就,那就是不可能的。而这个既是教育过程教师最头痛的问题,又是当下孩子在学习上最为关键的品质。
说到习惯,还是家庭教育的问题。因为对于习惯,始于父母,成于家庭,在入学之前即6岁之前,是习惯的培养与形成的关键期。入学后主要是维护与加强巩固习惯的过程。现在看来,最为关键的是父母家庭教育的缺席,或父母教育观念的缺乏与不正确,还有独生子女下父母的溺爱,以及经济条件相对优越后的,孩子在各种劳动的缺乏下,各种学习品质如意志力、吃苦耐劳、迎难而上等都呈现“软骨”病的情况下,感觉学习就是一个字“苦”,再加上,孩子的学习目的性的缺失,学习生活的相对枯燥,各种客观与主观因素的杂合,孩子还真正苦不堪言。也许,不能用上个世纪的学习目的和学习态度来要求当下的孩子,否则,时过境迁,难免有刻舟求剑之嫌。从这个角度来看当下孩子的学习,是不是反观我们教师自身的教育观念呢?
也许,与时俱进,社会变了,孩子的大小环境都变了,我们的教育也得变,教师的教育理念毋庸置疑要与时俱进,否则,孩子的学习苦,教师的教学也难。也许,教师用上个世纪的唯成绩论的理念来对待今天的孩子,本就是一个错误,何况还有人的智力多元化理论,而我们只抓住学习成绩这根救命稻草苦苦不放,死死要求孩子,教师与家庭与孩子三者皆苦。如果我们从其他方面或换个角度来看孩子,我们得到的结论会柳暗花明,虽然暂时难以一时转过来,凡是改革没有不难的,但是,为了孩子为了明天,为了真正的人的教育,这一切都是必须而必要的。因为,对错总是客观存在的,真相并非掌握在教师手上,因为,教师都是从传统的教育中因袭过来的,那种旧的单一的过时的教育理念,就是如此相传下来的。古今中外,无论那个领域,从来如此就正确吗?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教育,是一个严肃而严重的问题,它事关生命、家庭与人生。教育应该是人的教育,是让人好好活,让人获得与感受美好生活的。当下的教育中,社会大环境,家庭小环境,都变了,唯有传统教育的教师们大部分还沉浸在“唯成绩论”的单一教育理念下。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们不得不追问:教育,究竟是谁的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