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任务二:跟着课文学表达之《蟋蟀的住宅》
大问题仍然是:你从哪里感受到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准确生动的表达?
首先是梳理生字的易错音与形。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基础必须要扎扎实实地过手。同时帮助孩子养成分类梳理的习惯,提高自主学习基础知识的能力。
其次,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孩子们很快就概括出来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结构。抓住“住宅的样子和建造的过程”去体会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和准确生动的表达。
大问题下的自学,小组交流,全班分享。所有内容均出自学生的思考,在汇报时投影学生的书上笔记,并现场补充笔记。学生分工教明确,一人主持。轮流分享,有专职板书员和观察员。看来,后期的全班分享,小组的分工与合作可以不占用专门的时间,重点聚焦在内容分享。
汇报逐段进行,通过台上分享台下补充的方式学透每一段。只完成了开头和第一部分的内容。
第一段,因为前一篇课文大家学到了“开篇点题,统领全文”,他们迁移到这篇文章的学习。
第二段,聚焦“慎重选址”,读到了“慎重”的具体表象,通过对比,语境中理解“随遇而安”。
第三段,聚焦“柔弱的工具”,感受作者的感叹。
第四段,抓住时间变化的词语和“又”,体会作者的连续观察。
第五段,聚焦住宅的外部构造特点:向阳、隐蔽、排水良好、安全、大小适中、平台平坦。抓关键词,感受观察的细致和表达的准确生动,如“最多”一次的精确,如“平台上弹琴”的生动等。
一节课35分钟,细细地读透五段。无论是台上分享的,还是台下倾听回应的学生都比较投入。
本来只有两节课,花了一节课做班级的“诗词大会”初赛。用的是“一站到底”的方式。两种出题方式,我说上句,他们回答下句。全部站着,回答错误或者不会回答者坐下。坐下者有两次复活机会。前面都是简单的古诗,孩子们情绪高涨。然后出了几个超出教材外的古诗,很快就剩下一个女孩。听他们说,这个女孩上一届也参加过诗词大赛。能看出来,她的积累真不错,对古诗的兴趣也很高。去请她自主挑选了一个男生组队,一起代表班级参加学校的比赛。有的孩子说:“为什么要全班参加?自主报名就可以了呀。”于是和他们小小地聊了一下古诗词的重要与美好,鼓励他们都来做诗词文化传承人,不管学校是否做诗词大赛,我们班级都可以经常搞这样的活动。
听了两节精读课,一节习作课。因为有了周二的教研沟通,我去听课,他们不再是害怕,而是欢迎,课下主动和我一起探讨课上的做法哪些需要保留,哪些需要升级,还有哪些困惑。教研文化开始一点点形成。期待后期更多的老师参与到自由听课与研讨中来,把身边的人当做专家一样学习,也成为身边人的专家。
两位新同学听说二三年级有游泳课,遗憾不已。为了弥补遗憾,我和游泳老师单独沟通,给他们争取了一次机会。有一位家长临时给辅导员发来信息,问教练是男是女。感觉到她的担心,我马上就打电话过去沟通。没有想到她马上解释为什么要问教练的性别,生怕我责备她问得不对。于是和她耐心地解释了我为什么要跟她沟通,不是为了评判她的言行,而是为了解除她的担心。和家长电话沟通,不仅要听对方的语言内容,还要听对方的语气,感受对方的情绪,这样才能更加高效的沟通,降低沟通成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