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唐·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①。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②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③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④踏里裂⑤。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⑥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注释:
①三重(chóng)茅:几层茅草。三,泛指多。
②罥:挂。
③俄顷:不一会儿。
④恶卧:睡相不好。
⑤裂:使动用法,使……裂。
⑥广厦:宽敞的大屋。
赏析:
安史之乱未平,世人多流离,上元二年(761年)八月,狂风骤雨陡起,杜甫去岁新起的茅屋被破,思己思国,工部心中五味杂陈,遂作此诗。
诗分四节,首五句为第一节,以淋漓的笔墨摹风。“怒号”不仅写尽秋风之猛烈、劲疾,更赋风以人格,言其喜怒,道其“卷茅”之故意。“茅”被卷到哪里去了呢?“洒江郊”“挂林梢”“沉塘坳”;“飞”“渡”“洒”“挂”“飘转”一系列动作的转圜、接续不仅形象,更见焦怒,动人心弦。
及后五句,为第二节,是对“风怒号,卷茅飞”的进一步生发,写了“南村群童”的欺人,叹了自身的“老无力”,其中多少愤懑、凄凉,难以言
赏析:
安史之乱未平,世人多流离,上元二年(761年)八月,狂风骤雨陡起,杜甫去岁新起的茅屋被破,思己思国,工部心中五味杂陈,遂作此诗。
诗分四节,首五句为第一节,以淋漓的笔墨摹风。“怒号”不仅写尽秋风之猛烈、劲疾,更赋风以人格,言其喜怒,道其“卷茅”之故意。“茅”被卷到哪里去了呢?“洒江郊”“挂林梢”“沉塘坳”;“飞”“渡”“洒”“挂”“飘转”一系列动作的转圜、接续不仅形象,更见焦怒,动人心弦。
及后五句,为第二节,是对“风怒号,卷茅飞”的进一步生发,写了“南村群童”的欺人,叹了自身的“老无力”,其中多少愤懑、凄凉,难以言喻,“呼不得”,便也唯有“归来倚杖自叹息”了。其中,“自”下得颇是苍凉,身逢变故,无人助、无人悯,反而被欺,可见世事凉薄。“叹息”,叹的自然也不只是屋破,而是自身的境遇、国家的境遇。
从“俄顷风定”到“长夜沾湿”八句,为第三节,写的是风后逢雨、彻夜难眠、衾冷床寒、四处漏雨、无处下脚的凄凉境遇。逢此困境,诗人胸中之愁、之哀、之愤可想而知,但他却没有困于个人之怒,而是由己及人,写到了离乱中无数相同处境的人,于是,结尾处长发“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之语,其广阔的胸襟、忧国忧民的浓情、求变革的崇高理想,不着一言,却已尽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