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简友广场读书
注读《两般秋雨盫随笔》卷三344:哲那环

注读《两般秋雨盫随笔》卷三344:哲那环

作者: 酿酒匠 | 来源:发表于2022-09-09 00:44 被阅读0次

    哲那环

    凡僧人偏衫,肩下有大环,名曰“哲那环”。见郑元祐《遂昌杂录》。


    〔试注〕

    1、哲那环:僧人偏衫肩下的大扣环。也称钩纽。元·郑元祐《遂昌杂录》卷一:“师一日访 无著 ,延师於饭,饭竟,出一银香合,重二十两,尘土蒙岔如漆黑。 无著 诲师令其打一二十哲那环。”

    按照佛教戒律的规定,比丘可以拥有3种僧服(三衣)、比丘尼拥有5种僧服(五衣)。在着衣方法上,古印度的“ 三衣” 展开之后实际上是一块方形、拼合的布,其穿着方法是将整块布的一边由左肋绕披到右肩上。而传到中国后,则在左肩穿贴处缝上钩,在胸前缘边作一个纽,用来防止衣的脱落。演变到后来,胸前的纽通常用香木等材料制成的圆环搭在钩上,既方便又美观。

    2、偏衫:一种从天竺“僧祇支”传入中国後,随中国观念而改成的僧尼服饰。南山旧律家的说法 :三衣之下覆於左肩之片衣叫“祇支”,覆於右肩之片衣叫“覆肩衣”。魏代缝合此二物名之为“偏衫”,截领开裾,犹存本相也。宋·元照《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作“褊衫”。元照《佛制比丘六物图》:“此方往古并服祇支,至後魏时始加右袖,两边合谓之褊衫,截领开裾,犹存本相。故知偏衫左肩,即本祇支,右边即覆肩也 。”宋·赞宁《僧史略·服章法式》:“又后魏宫人见僧自恣,偏袒右肩,乃施一肩衣,号曰偏衫,全其两扇衿袖,失祇支之礼,自魏始也。”《西游记》第三六回:“那众和尚,真箇齐齐整整,摆班出门迎接。有的披了袈裟,有的着了偏衫。”

    3、郑元祐:郑元佑(1292-1364年),字明德,元遂昌航头人(今妙高镇二都街)。宋末元初随父举家徙居钱塘(今杭州市),后来侨居吴中近四十年。至正五年(1345)进士,官至江浙儒学提举。著有《侨吴集》、《遂昌山人杂录》等。

    4、《遂昌杂录》:元代郑元佑撰笔记,一卷。本书多记宋末遗闻及元代高士行状,对后世小说有一定的影响。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注读《两般秋雨盫随笔》卷三344:哲那环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ndan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