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和朋友们一起玩,获得了一条办法:陪着孩子学习他不爱学的科目,就会好些。于是我也这么办,读完后儿子偎依在我的肩膀上,很享受,还要求继续陪他读,可我还有很多事情要做,无奈,只能各做各的事情。
今晚,我又在陪读。读了三遍黑马阅读中的一篇,儿子觉得已经掌握熟练,不想再读,又依偎在我肩膀上。我拿着书说一段汉语,让他翻译出英语。有一处回答的不对,我告诉他答案,并问他为什么,他说“管他为什么呢”。
“这是什么学习态度,这本书学了两三年了,读了,也背了,到现在该不会的还是不会,你不想学的话,读多少遍都记不住的,那干嘛浪费时间?你说你既然拿出时间来读了,为什么要应付,要排斥?”我生气地说,儿子头在我肩膀上,斜着眼睛看我,我也看着他,然后继续责备,他抬起头,远离了我。我继续生气地对他说教、责备。
“管他为什么呢”这句话意味着他的学习态度一点都不端正,在应付。态度不端正是学不到知识的,就会落后,落后就会不上进,就无能,是不能容忍的。所以会生气。
这是用认知疗法寻找自动思维,直接带出核心信念。从另一方面讲,这也是直觉思维。就算态度不端正意味这学不到知识。但今天说那么一句话,不代表这个人的态度不端正。
心理学家做过一个经典的实验:把三只猴子关在一个笼子里,笼子中央挂着香蕉,心理学家设定了一个规则:任何一只猴子去拿香蕉,另外两只猴子就会被电击。很快,聪明的猴子很快就发现了这一规律,只要有猴子去够香蕉吃,其他两者猴子就会把它拉回来并且暴打一顿。慢慢地,当三只猴子都牢牢地掌握了这一规则,心理学家用一只新猴子来替换掉了其中一只老猴子。新猴子会去够香蕉吃,同样被另外两只猴子拉回来并暴打一顿。其实,这时已经没有了点击。新猴子也很快意识到了:“拿香蕉是一种禁忌。”猴子们继续传承着这个规则。实验就这么周而复始,一只只新猴子被放进来,替换掉了以前的老猴子,猴子换了一拨又一拨,但香蕉不可以拿的“习俗”,却能始终在猴子群体当中保留了下来。新猴子并不知道香蕉为什么不能拿。
孩子把米饭撒了,还用手乱抓,你很生气。因为浪费粮食,可你并不知道孩子用手抓是想体验感受了解米粒,而且浪费米饭已经不再是多么严重的问题。
你向人问路,但是那人却说,你问别人吧,我没空跟你说。你会不悦,因为你认定了一条规则,对人要有礼貌。
你会赞美他人衣服好看,而你不会说他牙齿上有个青菜。
你去买彩票的时候,你会认为,彩票上的号码是“55555”的中奖概率更大呢,还是“34821”的中奖概率更大?你肯定会说,55555这个不可能,太巧合了,可是从统计学上来讲,这两个数字的中奖率是一样的。
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心理学家卡尼曼就曾说:
人都会假定自己的思维是理性的,但是人的大多数行为都是非理性的。 我们做着很多自认为有道理、有逻辑、有理性的事,但实际上,我们依靠的往往是自己的直觉。
我买东西一向比较理性,符合“需要再买、物美价廉”的标准。但是前段时间,我却因为一个瓶子好看而收入囊中。真不知它的质量如何,不过还有一个直觉思维就是相信它的品牌。品牌可信吗?也是直觉思维吧,理性想象一下,可能人家愿意砸钱做广告,产品没有副作用就产生了品牌效应吧。直觉思维太多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