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哲学的慰藉》摘(一)

《哲学的慰藉》摘(一)

作者: 拾荒者Sylvia | 来源:发表于2016-05-28 17:40 被阅读0次

对与世不合的慰藉

阴雨天,学院长廊

这位哲学家宁愿失欢于众,获罪于邦,而决不折腰。他决不因别人指责而收回自己的思想。而且,他的自信不是出于一时冲动或者匹夫之勇,而是来自更深层次的、根植于哲学的源泉。哲学给苏格拉底以坚定的信仰,使他面对千夫所指能够保持合乎理性的而不是歇斯底里的自信。

这种思想的独立性给我以启迪和激励。它向我展示了一种力量,可以抗衡在行动和思想上曲意迎俗的习性。在苏格拉底的生死之间包含着一种召唤,唤起人聪慧的怀疑精神。

但是阻止我们对现状怀疑的不仅是他人的敌意。我们自己内心的想法可能同样强有力地扼杀我们怀疑的意志,那就是认为既然社会传统规范已经为大多数人遵循了这么长时间,那一定是有道理的,尽管我们不知道那道理到底是什么。我们社会竟然有严重错误,而注意到这一事实的又只有我们自己,那简直不可思议。于是我们抑制自己的怀疑而随大流,因为我们不能想象自己竟然是发现至今不为人知的、艰难的真理的先驱。

苏格拉底鼓励我们不要被那些人的信心十足唬住而泄气,他们根本不理会其中的复杂性。凡公认为显而易见和"当然"的,很少真是如此。认识到这一点,就可以教会我们想到世界比看起来更有可变性,因为传统的成见往往不是从无懈可击的推理中得出来的,而是从几世纪的混沌头脑中涌现出来的。现存的不一定就是合理的。

意见虽然正确,但不知道如何理性地回应反对的意见,苏格拉底称之为"原始意见"以别于"知识"——那就是不但知道一种看法之所以为真,而且还知道另一种看法之所以为伪。"原始意见"比"知识"逊一筹:由直觉得来的认知犹如一尊雕像放在室外的底座上而没有支撑,随时可以被一阵大风刮倒;而以理智和反诘的论据为支撑的认知则犹如用绳索钉牢在地上的塑像。苏格拉底的思辨法向我们提供了一种获致结论的途径,这样达成的意见可以经得起狂风暴雨而信心不动摇。

如果我们做不到这样的泰然自若,如果我们听了几句对我们的性格或业绩的严厉批评就忍不住掉眼泪,那可能是因为我们相信自己正确的能力主要是由他人的赞许构成的。

我们的思想和生活方式的错误决不能简单地以遭到反对来证明。我们应该关心的不是反对我们的人数,而是他们反对的理由有多充分。所以我们的注意力应该由不受世人喜爱转向解释其所以然。

我们应该花点时间看看批评的背面。(制陶)

真正的尊严不是来自多数人的意志,而是来自正当的说理。

批评的价值取决于批评者的思想程序,而不是人数的多少或是他们所在的阶层。

即使公众对我们说三道四,我们也不必那么在意,而应重视专家对有关正义与非正义的事物所说的话。

但是苏格拉底之死也可能使我们有被误导的危险。它可能使我们形成一种自我欣赏的理念,在被多数人憎恨与正确之间建立必然的联系。我们也可能利用这一范例挑战理性,幼稚地相信,当别人指出我们错了时,我们最正确不过了。

认为与世不合就是真理的同义词与认为与世不合是错误的同义词一样幼稚。一种思想或行动是否有价值不取决于它广受赞同或广受攻击,而取决于它是否合乎逻辑规则。一个论点不能因为大多数人谴责就是错的,但也不能以英雄的姿态总是对抗多数,以为这样就一定正确。

哲学家向我们指出一条路,可以摆脱两种强有力的错觉:应该永远听从舆论,或是决不听从舆论。

相关文章

  • 《哲学的慰藉》摘(一)

    对与世不合的慰藉 这位哲学家宁愿失欢于众,获罪于邦,而决不折腰。他决不因别人指责而收回自己的思想。而且,他的自信不...

  • 《哲学的慰藉》摘(二)

    对缺少钱财的慰藉 他的哲学最显著的与众不同之处就是强调感官的快乐:"快乐是幸福生活的起点和目标,"伊壁鸠鲁如是说。...

  • 《哲学的慰藉》摘(四)

    对缺陷的慰藉 我们还敢说拥有理性的好处是为了缓解我们的苦难吗?(我们把理性抬得那么高,并且据此认为自己可以君临万物...

  • 《哲学的慰藉》摘(五)

    对伤心的慰藉 叔本华给我们内里的那种他认为先于理性,强大得足以歪曲一切理性的计划和判断的力量起了一个名字,叫作"生...

  • 《哲学的慰藉》摘(六)

    困难中的慰藉 既然如愿以偿是幻想,智者就应该致力于避免痛苦而不是追求快乐,如叔本华劝导的那样,"悄然退居一室,与灾...

  • 《哲学的慰藉》摘(三)

    对受挫折的慰藉 哲学的任务是教会我们在愿望碰到现实的顽固之壁时,以最软的方式着陆。 怒气来自一种信念,认为某种挫折...

  • 《哲学的慰藉》(一)

    我们怎样才能活过好这一生?网上有过这样一个段子:听说过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怎么办?若是古老的哲学家们听到...

  • 《哲学的慰藉》

    这本书看的囫囵吞枣。 主要讲的是,针对六个不同的人生问题:不受欢迎、缺钱、遭遇挫折、被认为有缺陷、心碎、困顿,德波...

  • 哲学的慰藉

    阿兰·德波顿是一位笔下极富灵气的作家,博览群书并具有自己的写作风格,出生于富裕之家的他没有世俗琐事的羁绊,...

  • 哲学的慰藉

    今年七月是一个苦闷痛苦的日子。无意中在微信读书,看到这本书——《哲学的慰藉》,[英]阿兰·德波顿,资中筠译,上海译...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哲学的慰藉》摘(一)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ngfd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