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怎样才能活过好这一生?网上有过这样一个段子:听说过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怎么办?若是古老的哲学家们听到这个人生的题,他们一定会告诉你读哲学。一提到哲学,大多数人接触他的时候只是在高中,世界观,方法论,唯物主..... 总让人蒙蒙的,更别说那学哲学大家们的那些高大上的理论了,简直就是高不可攀。和我们一样,《哲学的慰藉》这本书的作者——阿兰-德波顿也不喜欢高深莫测的文字,他写这本书的目的也就把哲学从不食人间烟火的云端给他拽下来,让哲学为普通人的生活提供服务。
这本书问世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很快就畅销全球。在这本书里,坐着选择了苏格拉底,伊壁鸠鲁,塞内家,蒙田,叔本华和尼采这六位哲学家,他们的人生遭遇分别对应着六种困境:不受欢迎、缺钱、遭受挫折、被瞧不起、心碎和困顿。他希望从哲学家们身上,找到一些慰藉之法,帮助我们,舒缓现实生活中的苦闷,以及获得心灵的自由。
一、苏格拉底的孤独
《哲学的慰藉》(一)
公元前399的春天,苏格拉底站在了雅典的一个法庭上的被告席上,尽管苏格拉底的辩词情真意切,有理有据,但是仍然没能改变陪审团们判处的死刑。至于控诉他的原因,既不是杀人放火,也不是坑蒙拐骗,如果说他非要犯错充,其量也就是犯了个“不讨人喜欢”的错。这位在后世流芳千古的哲学大家,既然活着的时候招人厌到投票处死的地步。他得有多孤僻,多不愿意与人交往,但事实恰恰相反。苏格拉底最大的兴趣就是和人聊天,见人就和人聊,经常聊到人家哑口无言。其实,想讨人喜欢,不被群体孤立很简单,大家一个鼻孔出气就行。在雅典城,大家都满足于普通的交谈,和普遍的常识。例如,什么样的人有勇气?上战场杀敌,谁冲的最前,谁就勇敢,谁就有勇气。可苏格拉底不这么认为,他认为现存的不一定是合理的。比如他喜欢说话,但不一定谁你喜欢听的话。
有一天他在马路上遇到了受人敬仰的大将军,揪住人家就问什么是勇敢?五大三粗的将军哪知道这是苏格拉底在给自己挖个坑,按照正常雅典套路回答道:“直面敌人不逃跑,这就是勇敢。” 苏克拉底却说:“直面敌人就是勇敢吗?那那场靠撤退获得胜利的战役该怎么解释呢?”可怜的将军不得不换了一种说法:“呃,勇敢是一种坚毅的精神。” 苏格拉底却反问道:“那低着头往前冲的士兵是坚毅呢?还是送死呢?” 聊天聊到这个份上是彻底聊死了。
现在大家都明白苏格拉底的思辨方法了吧?那就是挑刺儿!只要能挑出一个特殊情况的刺儿,那这个常识就是个假常识,非真理。由于苏格拉底总是挑刺儿,总是这样不会聊天,经常聊的人恼羞成怒,很多人就站出来指控苏格拉底,蔑视传统,败坏青年。说白了,苏格拉底也就是不合群,没和大众站在一块。人们往往把大众和真理划等号,那些约定俗成的东西往往就是正常和正确的。比如有人问:“别人家的女人都生二胎了,你咋还不着急呢?”如果你要答道不想要孩子。那肯定会被认为:性格不正常,人生不完整,思想错误的问题青年。不过别怕,想想苏格拉底,因为要找到于雅典一般认识不尽相同的真理而被判处了死刑,最后还能够泰然赴死,他也是给我们一点失缓于众的勇气,那就是要保持自己的一种独立的思考。不要人云亦云!
《哲学的慰藉》(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