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向
新弗洛伊德学派
弗洛伊德的形象总是富有争议而又魅力非凡,他自己也喜欢宣传这样的形象。尽管弗洛伊德有着大批的追随者,但是他不能容忍他们对精神分析的基本原则提出批评。所以,他的几个意志力强大的追随者像叛逆的孩子一样与之分道扬镳,建立起自己的人格、心理障碍与治疗体系。虽然新弗洛伊德学派在某些时候与弗洛伊德的理论存在分歧,但是他们仍然坚持弗洛伊德的心理动力学所强调的重点。也就是说,他们与弗洛伊德同样认为人格是受动机的能量驱使而逐渐显现的过程,即便他们并不认同人格是由弗洛伊德所说的那几种特定动机提供能量的。你对这些理论可能也不会完全认同:我们的动机主要与性有关还是与社会有关?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人格是由过去事件决定还是由未来目标决定?让我们跟随新弗洛伊德学派检验其中的一些分歧。
卡尔·荣格:拓展无意识
荣格用无意识的两个部分——个体无意识与集体无意识取代了弗洛伊德理论中的本我。虽然荣格理论中的个体无意识与弗洛伊德理论中的本我含义大致相同,但其理论中的集体无意识则完全是另一回事——这完全是荣格自创的概念。荣格将集体无意识视作存储各地人们所共享的本能“记忆”的场所——这与人类拥有共同遗传密码的想法异曲同工。这些集体无意识把无数代人的历史连接在一起,并且给予我们古老的意象,这些意象被称为原型,它们一次又一次地出现在全世界的艺术、文学作品和民间传说中。对荣格而言,心理障碍的起因并非只有个体无意识中被压抑的精神创伤和冲突,还有集体无意识中让我们觉得难以接受而不予承认的原型。
在这些原型记忆中,荣格识别出阿尼姆斯和阿尼玛两个概念,它们分别代表着我们人格中男性阳刚的一面和女性阴柔的一面。其他原型则为我们提供了有关母亲、父亲、出生、死亡、英雄、魔法师、上帝和自我的一般概念。在自我的阴暗面潜藏着阴影原型,这一原型代表着人格中我们不愿承认的破坏和攻击倾向。当下一次你感到生气、敌意、羡慕或嫉妒时,你可以识别自己正在发挥作用的阴影原型。
再次回到人格类型
荣格的对立原则将每一种人格描绘成一组对立倾向之间的平衡状态。荣格认为,大多数人在每一对倾向中往往只会偏向其中一个。这些倾向的总体模式被称为人格类型,荣格认为个体的人格类型是稳定和持久的。
在荣格提出的许多组人格倾向中,最著名的就是内倾和外倾。外倾的个体关注外部体验,所以他们与周围世界的人和事更加协调,但是却不怎么善于调和内心的需要。他们更加自信友好,不受自我意识的影响。而内倾的个体则刚好相反,他们关注内部体验(自己的想法和情感),这使他们看起来更加羞怯而不善社交。荣格认为,很少有人能在内倾和外倾之间达到完美的平衡,其中一种倾向会占据主导,由此就产生了人格类型。
荣格提出的对立人格倾向
意识←→无意识
外倾←→内倾
理性←→非理性
思维←→情感
知觉←→ 感觉
好 ←→坏
阳刚←→阴柔
卡伦·霍妮:心理动力学中的女权主义声音
卡伦·霍妮与安娜·弗洛伊德(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女儿)代表了精神分析运动早期仅有的女权主义声音。
霍妮认为男性与女性之间的人格差异来源于习得的社会角色,而非受到无意识驱动。她也不认同弗洛伊德提出的人格主要由童年早期经历决定的观点。霍妮认为,正常的成长与社会关系和个人潜力的充分发展有关。不过,这一发展过程可能会被所谓的基本焦虑引发的不确定感和孤独感所阻挡。正是这种基本焦虑导致了适应问题和心理障碍。她相信,比起性动机,人们更多地受到社会动机的驱动。
神经质需求
当基本焦虑(?)失控时,人们就会变得神经质。在霍妮的理论中,神经质个体会经受“为了克服生活的恐惧、无望和孤独而发展的无意识斗争”,这种无意识斗争以一种或多种神经质需求的形式呈现,这些需求是正常需求的极端情况。
卡伦·霍妮提出的10种神经质需求
1.对感情和被肯定的需求
2.对伴侣的需求和对孤独的恐惧
3.限制自己的生活且不引起他人注意的需求
4.对权力和控制他人的需求
5.利用他人的需求
6.得到认可和名望的需求
7.对他人赞美的需求
8.对个人成就的需求
9.对自给自足和独立的需求
10.对完美和无懈可击的需求
霍妮还提出了人们用以应对基本焦虑的三种常见态度和行为模式:接近他人、反对他人和远离他人。那些以神经质方式接近他人的个体有一种想要不断得到爱和被肯定的病态需求。这些人需要有人接受自己的帮助和照顾,或者需要自己能为之“牺牲”的人。他们或许还需要能够依赖的人。他们最终可能会变得消极、被动,觉得自己受到了伤害。与此不同的是,那些反对他人的个体会通过打败或攻击他人而获得权力和尊重。但是,他们的内心可能会充满恐惧,并最终成为“孤家寡人”。而选择第三种模式的人则会远离他人,以此来保护自己免受想象中的伤害或拒绝。他们有可能会封闭自己,远离亲密和支持。“宁让别人害怕自己也不要接受别人的爱”这句话简洁地描述了霍妮所说的具有反对他人的人格模式的个体处理基本焦虑的方式。
概括来说,新弗洛伊德学派的理论家对精神分析理论的进程做出了几项重要的改变:
他们更加强调自我的机能,包括自我防防御、自我发展,并且将有意识的思想作为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而弗洛伊德关注的主要是无意识。
他们认为,社会变量(文化、家庭和同辈)在人格形成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弗洛伊德则主要关注本能欲望和无意识冲突。
他们将人格发展延伸到整个人生,而不只是在儿童时期——弗洛伊德关注的主要是儿童时期的早期经历。
方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