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读李笑来老师的《和时间做朋友》,关于实践我有以下四点感悟:
《和时间做朋友》读书感悟01. 准备
心智开启”的起点是“意识到可以自律”,而心智发展的过程就是克服懒惰的过程。常说,“最可怕的敌人就是你自己”,实际上应该指的是“你那无法控制的懒惰”。
没有一蹴而就的成功和天才,它们莫不是经过了前期艰辛的付出和精心的准备,哪怕是即兴演讲高手丘吉尔也不例外。每次貌似即兴的演讲,其实即使在演讲前的最后一秒他依旧在紧张的对稿,这就是准备的力量。所以在和时间做朋友的途中,克服惰性,未雨绸缪,努力做到三思而后行,不断的对焦目标,调整策略,做足准备非常重要。
上演讲课时,老师就一再强调任何一次舞台上的华丽呈现,从嘉宾的分享到主持人的主持稿,都一定是斟酌再三,不断完善,多次演练的结果。又如谈笑风生,自信从容的央视主持董卿,长期坚持的阅读就是让她腹有诗书气自华,谈吐间口生莲花的主要原因,而且对这份前期准备要倾注极大的耐心。还是那句老话,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
而我能做到的准备工作有哪些呢?小到生活里为了和朋友准时赴约,提前规划线路,甚至可以提早预计朋友可能的迟到,而在网上搜索见面附近的书店或是有趣的小店,让等待变得充实、有意义。大到对自己事业目标的远期规划,把大目标切分成无数可行的小目标,再尝试落实到每个月、每一周里。准备,是一切事情实践的起点。
02.耐心
应该记住的是:凡是值得做的事情,都值得慢慢做——做很久很久。
耐心不是凭空来的,是需要了解和支撑的。
面对一件事情在长期不懈的坚持中,耐心是坚持亦步亦趋的好朋友,它让你甘于寂寞,回归初心。向来标榜自己除了耐心,没有别的优点。努钝的坚持,用耐心磨平时光的棱角,这本身就是极好的策略。
可是我何曾把这份耐心反馈给家人?对外人永远笑颜以待,对家人的情感账户则在不断透支。爱在哪,时间就耗在哪,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反观我们的教育,当不少父母面对无辜的孩子在时间磨蹭这一千年难题上毫无耐心的大吼大叫时,其实是他们忽视了孩子对时间的感受,他们内心对时间快慢的感知真的和大人不一样。你的火急火燎,在孩子眼中根本不可理喻,结论就是妈妈不爱我了。
所以面对幼小的孩童,了解到这一点,家长尤其要多些耐心,同理他们的想法,帮助他尽早建立对时间快慢的精确感知。此处作者特别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办法,是在孩子7岁左右,把他生活中经历的一些印象非常深刻、特别愉快或惊喜的瞬间按照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几要素仔细记录在专门的小本上并悉心保管。等两三年以后,当他某天抱怨时间过得太慢时,把记录拿给他看。而后等过三五年,再次提醒。
这样的提醒不仅会让他永生难忘,还会影响他今后对时间的精确认识。如此,等孩子长大后,一定会非常敬佩你。因为他终将明白,这种宝贵的“相对优势”根本就不是可以用金钱衡量的。
我决定现在就开始尝试记录,作为今后送给孩子的重要人生锦囊。
03.眼光长远
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忽略眼前的纷纷扰扰,专注于别人看不到的许多年之后的精彩。
就像曾国藩年少时曾经历很多挫折,但多是打碎牙齿和血吞,从不责备别人。
之所以能把岌岌可危的清政府又延续了60多年,除过将帅之才,更是因为他的人生格局为人信服。
说到底,一个人所拥有的观念,就是心智力量的最终体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描述的不是独享岁月静好的安适,而是心里笃定,手中怀剑,永远在线的积极状态。为了将来的正确,我们今天就要做到尽量不出错。否则,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04.思考的原则
面对一项任务:
第一步,三思而后行。考虑制定的目标是否可行,难度是否太大,对应的策略方向是否正确。
第二步,化繁为简,拆解目标。把貌似困难重重的目标拆分到一个个不能再细分的小目标。然后再分配到每月、每周、每日去践行。
第三步,思考各项目标的达成需要哪些技能。再诚实地对照自身,有哪些技能,没有哪些技能。对于没有的,短期内可能需要求助于人,长期内则需要学习,熟练掌握。
第四步,测算时间。没有的技能,要留足完成的时间,而对于自身已有技能,利用优势策略在安排做事顺序时可以安排在靠后的位置。
第五步,72小时内付诸行动。
《和时间做朋友》读书感悟
网友评论
读李笑来老师的这本书,有一点给我带来很大的帮助,就是对于学习技能的态度,多去一段时间我会懒得学东西,懒得了解新事物;而看完这本书之后,改变了这样一个态度,发现世界变得更大更美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