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情?——心的温度。
圣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钟,正在我辈。
这句话之所以动人、之所以好,是因为讲出了情的三个境界,以及这个时代的失落之殇。
我辈之情
薄情还是深情,与文化程度无关,与读书多少无关,而只反映着人内心的质地。
就像古人那句道破人心、洞穿人情冷暖的话:仗义每从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
南怀瑾说,“报德者寡,报怨者多”。社会上真正能够帮助别人,同情、可怜他人的,多是穷人。穷人才会同情穷人,痛苦中人才会同情痛苦的人。”
读书多、有权势的人知识高、见识广,自己思想解释就越多,不愿意做的时候,他会刻意加以解释。
学问越高,思想越复杂,高学问而变成单纯专一的人,那是天下第一等人,由高明而归于平凡。
圣人忘情
最终为这个问题盖棺定论的,则是玄学天才王弼的一句话:
“有情而无累。”
圣人有情,但是不为情所累。
譬如庄周云: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水干了,鱼儿暴露在地上,它们相互吹着湿气、吐着泡沫湿润对方。
与其这样辛苦,不如各自回到江河湖海,自在游、快活生,而彼此相忘。
至于如何才能达到忘情境界?如东晋王弼所说:
圣人茂于人者神明也,同于人者五情也。神明茂故能体冲和以通无,五情同故不能无哀乐以应物。
然则圣人之情,应物而无累于物者也。
也如庄子所说:
得者,时也;失者,顺也。
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
两位先贤说的是同一点:顺应。顺应所有的遭遇,顺应世间的一切。只有心中放下一切的执念,才做得到如此。
这是一种太高的境界,其实也很平实,归结为三个字,不过就是——“不强求”。
所有的心有不甘,所有的自伤伤人,看透了,都是一种强求。
所以金庸《书剑恩仇录》里说:情深不寿。
纵然如此,已是难得。
只要真情过,不论结果,已是值得。
说到底,是要做一个有温度的人。
有温度,便是有情,没有其他。
世事炎凉,唯情可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