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行甲说禅:印度佛学传入中国起源说

行甲说禅:印度佛学传入中国起源说

作者: woxingwosuai | 来源:发表于2018-01-25 17:06 被阅读0次

在说中国禅宗以前我们要理清一下印度佛学的历史,而印度佛教的起源就是我们所认知的释迦摩尼佛,由于出身于婆罗门教,这样的话不得不涉及印度的种姓问题,印度分为四大种姓: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关于他们的职责是这样的:婆罗门教主管祭司、占卜、星象,是人和神沟通的桥梁;刹帝利是掌管除了神以外,具有一切权利的人,国王之类;吠舍就是具有良田、手工业的人,而首陀罗是奴隶和贱民,前面三种是雅利安人种,而后面的首陀罗就是原始印度人种也有一些平穷的雅利安人,当初雅利安人属于游牧民族,在现今俄罗斯南部,擅长于骑射,所以发展到一定阶段就开始向外寻找土地,一部分去了欧洲,还有一部分去了伊朗和印度,在印度征服了当地土著,当初应该是在印度的西北部、北部、东北部等位置,根据婆罗门传教的方式是逐一往南传播可猜测,这个事情发生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而后在公元前700年为最盛,吠陀教是婆罗门的前生,四本经书奠定了印度四大种姓的阶级基础《梨俱吠陀》、《沙磨吠陀》、《夜柔吠陀》、《阿闥婆吠陀》,而后释迦摩尼和大雄创立了佛教和耆那教,三个教派各有不同,佛教和耆那教是看到众生不平等,认为祭祀那一套的天神理论是忽悠人,创立的属于自己的教派,佛教的立脚点在于人,而后空,耆那教则相信灵魂的存在,在行为上,婆罗门要求年轻学习宗教知识,然后成家立业,接着用宗教的教义指导部落人员,接受部落成员的馈赠,年纪大了退休就出去修行吃斋;佛教要求是入佛就要吃斋,断除一切欲;耆那教就更苦逼了,有灵魂的东西是不能吃的,植物和动物都是有灵魂的,那能吃啥?只要能重生的是可以吃的,马铃薯、胡萝卜这种东西都不能吃,吃了就完了!但是像苹果这种吃完还能在生的可以吃,按照这个推论,佛教所定义的荤腥有一部分可以吃,譬如说韭菜、大蒜之类的,佛教认为味道大,对生殖器也有影响,耆那教吃完韭菜还要靠教义断除念想,对于正常人而言还是挺苦逼的,大雄也帮不了你!然后在公元前500年,这三个宗教互相学习,渗透,婆罗门开始反思以前自己祭祀的门面功夫,转而从心上去乞神,然后《奥义书》就是表达“梵我和一”的理念,圣人之言,在我心中;佛教也没闲下来,内部产生分歧,在公元前5世纪婆罗门趁虚而入,当时主要的争论点在于戒律的问题,也即是我们前文讲到过的上座部和大众部区别,一个在南亚和我国云南流传(上座部),一个就是我们现在的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大众部),大乘部也叫“摩诃衍那”(梵语),他们瞧不起小乘的小气,到了玄奘大师去西天取经时候刚好赶上摩诃衍那兴起,所以玄奘带回来经书都属于大乘,秘传摩诃衍那和藏地本土的“苯教”融合产生现在的藏教,公元8世纪,最后婆罗门发现不对劲,又创立了印度教,它阐述的是不二论,这个大家去网上搜索资料,在此不赘述。

根据大致的印度史料(印度人没有历史意识,来源于欧洲和日本学者研究得知)和我们的史料,可以知道,佛教从释迦摩尼佛开始,在他升天之后,佛教演变成为大乘和小乘教义两派,根据我们现有的历史来看,孔子和释迦摩尼佛差不多处于同一时期,根据牟子理论在于公元170年,笮融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来推论(从西北边陲传入,像南以及长江中下游地区发展,这种传播需要时间性),佛教差不多在西汉时期就已经进入我国(也有说秦朝建国也有),有记载的是关于后汉到三国时期,大家已经开始学禅,从梁朝人慧皎《高僧传》里面的记载来看,这个推论时间上是没有太大问题,第一次进入中原是汉明帝做梦,让手下去到大月氏国求得经书《四十二章经》,但是这本书主要记录的是佛陀讲的话,没有具体佛法,只是通过具体的话语来表达佛法的广大,真正能把佛教精华提炼出来的还是安世高大师,据称是中国以第一阐述佛法的外籍高僧

安世高,东汉佛教翻译家,本名为清,字世高,安息王国的太子,也就是现在的伊朗高原,从小也是努力学习的好少年,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年轻时候在西域即享有盛誉,后来不喜欢王权争夺,跑到中土,也就是中国,是中国佛经汉译的首位创始人。当初来译经主要目的是看到佛教徒求神拜佛,祈求长生绝对这样是不对的,就把梵文的佛经翻译成中文供广大佛教徒学习,分为禅、和数两种,禅也叫禅法,,它要求坐禅时专心计数呼吸次数,使分散浮躁的精神专注,从而进入到安谧宁静的境界。这种修禅方法与当时神仙方术家的 食气、 导气 、 守一 等说法是相似的,容易被人接受;从数来谈,数是因为印度佛教的叫法很多,所以安清大师把佛教的说法进行了分类,如四谛、八正道、十二因缘、五蕴( 阴 )、十二处( 入 )、十八界( 本持 )、十二门禅。这个具体到下节来谈。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行甲说禅:印度佛学传入中国起源说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nnua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