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周一,天气依旧寒冷,但今天的课堂却非常精彩。看似跟平常没有特殊之处,但教室的空气里却回荡着这样的气氛——踏实。
第一节课,班主任的孩子生病,把课调给了我。我继续给孩子们讲故事《追捕坚果大盗》。边讲故事边提醒孩子积累好词好句,感受人物美好的品质,帮助孩子回忆故事情节,复习本学期的知识点“推测后面的故事情节”……当然,这节课上,我边讲故事边有意向孩子灌输道理:养成专心致志、一次只做一件事的重要性(跟老卡尔学的)。同时,在课堂上,从上课专心听课一次认真做这一件事为训练点,做得好的孩子我会记名课后我陪着做游戏;没做到的孩子我则让他们抄课文,作为提醒。
需要自我表扬的事:我在课堂上讲道理并践行“道理”的时候,语气平和,不带任何情绪(跟看卡尔学的)。我想,孩子们是能感受到的,从这两节课的课堂氛围和效果来看,孩子们不仅感受到了,还深受启发。
第二节课是本册语文书中最后一课,我依旧采用讲故事的形式与孩子们一起学课文。只是,我采取的不是“老师高高在上的讲故事、学生只听”的形式,而是,我边讲边允许孩子们提问。我边讲边引导、鼓励孩子们提问、探讨、相互质疑、共同寻找答案。我边讲边引导孩子学会“服从、克制、倾听、尊重”的课堂交往方式,在我引导的时候,我的语气依旧平和,“大道理”摆上、小细节提醒。在这样的课堂中,孩子们随着我的提醒和引导有节奏地“提问”“举手”“保持安静”“提出质疑”。在读到赵一曼不吃粗瓷大碗里的高粱米饭而是去吃野菜粥的时候,子辰提出他与众不同的看法:“我觉得赵一曼是个'傻瓜',她太傻了,吃草根粥对肠胃不好呀!难道她不知道吗?”我及时肯定子辰,把他的问题拋给全班同学:“赵一曼是傻瓜吗?她为什么要这么做?”像炸开了锅一样,孩子们纷纷表达自己的看法。当然,最后我引导全班同学理解赵一曼和千千万万的先烈们为什么要这么做,为什么这么傻,同时及时把赵一曼是怎么死的故事资料及时补充出来。看似我在讲故事,其实是我以讲故事为导火索,导出全班同学的疑惑,导出班上那些不一样的声音,导出共同、平等的探讨。
其实,在第一节课我给孩子们讲故事《追捕坚果大盗》中,也有这样的精彩时刻。今天,当我读到这个地方“小老鼠准备独自实施抓捕最危险最狡猾的坚果大盗时”,我抛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猜猜,这个最危险最狡猾的坚果大盗可能是谁呢?”辰韬最先说是狐狸。立马有孩子举手反对:“狐狸不吃坚果,它喜欢吃肉。”又有孩子提出可能是蛇或老鹰时,立马又有孩子举手反对:“蛇也喜欢吃肉不吃坚果。老鹰没有脚印。”等等。孩子的思维就这样在赞同或反对中激活了。同时,在这样的讨论中,我不断的引导、激发孩子们去广泛阅读、努力去获取更多的知识。
读《卡尔·威特的教育》,不仅可以将里面的教育理念(服从、克制等品德,专心致志的学习习惯)用于家庭教育,也可以用于学校教育。
开卷有益。只要阅读美好的经典,必有美好的回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