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沟通中产生了越来越高的成本
文/ 读美者
“渐通渐及”。
|读美者|
墨迹。
本文归属于
读美者
[书法映照国学名典]专栏。
《为什么沟通中产生了越来越高的成本》
文/ 读美者
笔者在一九八八年的时候,第一次读到《菜根谭》,就象看到透过云层洒下的一道微光。
近两年,有意无意,又在读同样的文字内容的时候,岁月给出更多的显象在其中。
与此同时,笔者一直都建议,但凡熏习者,都多加自问,什么是书法。
就象是其中的一种答案,
书法,是文学的视觉化。
所以,
书法映照国学名典,
这个专栏,正是通过对不同的文字的重新审读与体悟,
化为墨迹。并简文以释之。
笔者其实并不太支持所谓的为了国学而国学的文化当代态度。
国学之中,对应今天的人们的问题,怎样去释而今用,
可能比空喊文化保护要稍微有用一点。
因为,传统中国的文化是精英层的流通物料。
而今天毫无疑问的是平民时代的到来。
没有什么信息,是必须被接收的了,这种实用化,
这种通识取代常识的倾向,是不可逆的。
所以,国学在今天,首先解决的是一个口径问题,而不是内容问题。
您看,刚才一段话,就是在进行一种沟通。
如果沟通的对象不加考量,
沟通双方的认知不加考量,
维度不加考量,
就连天时地利人和一个都占不到,
那,它不是沉没成本是什么?
为难了听者,也委屈了说者。
“渐通渐及”。
四字源取于简炼于菜根谭中的一段话。原文是这样的:
“善启迪人心者,当因其所明而渐通之,
毋强开其所闭;
善移风化者,当因其所易而渐及之,
毋轻矫其所难。”
字面意思不难,大义过一下,
即,如果是善于启迪他人者,会就受者,其所明了的,
去顺着讲进去。如果维度不同,层面不同,
千万不要去妄想打开,相当于血肉攻城。而且跨层面跨维度所进行的所谓沟通是不存在的,结果反而往往是相互巩固原来的认识,两不相通。
变化一种习气,要从简便的部分做起。不要从对方难为的部分,
以喝令式的驯化式的方式去做。
那不会有用的,面上过去了,一旦松手,立刻现回原形。
这个在生活中好象有点常见,
有的讲者甚至会产生一种愤怒,甚至开骂,你们的认知太低了!如许云云。特别象拿什么“爱理不理”与“高攀不起”做对照句,生怕听的人不注意他。
这种讲者,这种人其实不是沟通者。甚至在道德经看来,这种人,是不善战的。
因为善战者,不怒。
沟通不是把一个现成的东西,扔进对方的脑里去,
而是根据对方的脑的吸收通道,改装一个可以进入对方的脑中的造物。
甚至分成多个零件,最后如果对方自己组装出来,
甚至认为是他自己的思想,这个,就和道德经里面讲的,
不言而善应,有点象了。“应”是什么,对方不“呼”,绝不去“应”。没有需求,决不给予。
其实国学这些内容,
可以帮助思考。它可能并不一定直接就是答案,却大约能够指向答案所在的方位。
渐通渐及四字,
在挥墨中,对于重复的字,
一个写如流云,一个写如磐石。
它也是字与字之间的沟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