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面上关于时间管理形形色色的方法。比如番茄工作法,将时间以25分钟为单位,25分钟内集中精力做事,中途不允许做任何跟任务无关的事情,直到番茄钟响起,然后短暂的休息接着进入下一个番茄钟。比如在《奇特的一生》中描述的柳比歇夫时间记录法,记录每件事所花费的时间,将事情划分为不同的类别,比如休息,看报,散步等进行时间进行统计。统计分析自己时间流向更好做出安排。
为什么需要时间管理?显而易见,时间的一去不返性和稀缺性。2020-5-8过去了再也没有。站在经济成本上考虑,时间是一种与生俱来的资源。单位时间的产出更高,效率提升了才能有效控制成本。
时间管理,时间真能管理吗?世界最大的公平莫过于此,无论贫困富时间都一样,一天都只有24小时,不会变多也不会变少。管理时间的本质是管理人,管理人的目标,情绪等。
时间管理的前提是目标管理。我们常听说南辕北辙,目标设定错误,即便通过走高速公路,也达不到目标,是负数。朝着正确目标的乡村小道过去的,即便速度慢,但时间的产出一直是整数。有正确目标即便工作效率再低,给予一定的时间还是能够达成。目标使得我们的合力是一致的,而不是这边一个力,那边也是,最终的合力可能为0。
时间管理受人的情绪状态影响。为什么同时进入一公司同一职位的人会有截然不同的发展,除了运气等外界因素,最大是在于做事态度。比如打客户电话,觉得是公司要求不得不去做的事,则会能拖则拖,即便完成最终的效果也不佳。但其他人是抱着通过打电话来提升自己,积极主动且开心去做。长期来看,他们两份时间产生的价值是截然不同的。不管是对于个人还是公司
做事态度本质是我们如何看待自己的时间,时间是否宝贵得谨慎待之。
最初对时间有规划意识是在初中,给自己的闲暇时间做安排,几点做些什么,安排得紧紧的。那时自我想象过于强大,时间紧凑和目标执行难度大导致计划也仅仅是书面上的计划而已。没有落实久而久之就放弃了。
时间管理中我们常会犯的错误就是拿来主义,使用各种方法和工具。依葫芦画瓢的效果并不好。而是先理解这方法技巧背后的原理,根据自身情况而采用。不然成了未使用而使用,手段工具的异化。比如番茄工作法,根据自身的专注时间不同,不一定设置25分钟。它的本质是一段时间做一件事。
我们还会有作息时间的差异,一天精力高潮低潮时间点也会不同。记录每天的状态,在精力最好的时候安排最关键的工作。这样才有的放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