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在这部分首先谈到了知识和认知的区别。
就学术研究而言,学术上的知识体系是通用的,可供所有人学习的,而且各个领域的专家也都有着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
因此,既然已经有了那么全面的知识体系/框架,我们很多人会认为“寻找最优认知体系并全盘学习”,这样我们也能变得一样优秀。
实际上,这样只是对别人知识体系的理解,而我们个人成长的目的并不是“理解知识”那么简单,而是需要运用知识进行判断和选择。
那么在个人成长领域,自然没有最优、最确定、最权威的认知体系,只有最适合我们当前状态的认知体系。而他人认知体系中的很多知识,纵使再有道理,如果距离我们的认知或需求太远,就相当于处在了学习的困难区。
所以在阅读、上课以及社交等学习过程中,全盘学习别人的知识体系是非常没必要的,甚至是浪费时间的。我们只需要掌握那些最能触动自己、离自己需求最近的知识,也就是寻找“触动点”。
这部分知识虽然少,但能有效帮助我们判断、选择、行动、改变和解决实际问题。
因此,读书学习的目的肯定不是尽可能的全盘消化书中的所有观点,而是打碎各家的认知体系,只取其中最触动自己的点或块,然后将其拼接成自己的认知网络。
那么捕捉到“触动”后,怎么强化记忆呢?
1. 用自己的语言重新解释新知识,这会促使自己原有的知识体系对新知识做出反应。
2. 在需要的时候能够顺利提取知识,提取不出来的知识就是伪触动。
3. 在生活中能够经常练习或使用这些知识,因为实践是产生强关联的终极方法
最后,我们会发现学习的本质就是:在舒适区边缘,一点一点向外扩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