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尔斯泰的长篇小说很著名,他的中短篇小说同样很精彩,《伊凡·伊里奇之死》是其中之一。这是一个幸运儿的的故事,伊凡·伊里奇法律专业毕业,通过父亲的关系进了公务员队伍,因为讨上司的喜欢,所以职务上逐步上升,当上了特派员。一些新的司法机构建立,需要一批新人,他成了新人中的一个,被任命为法院的预审官。娶了贵族女子为妻,生儿育女。上司把伊凡·伊里奇看成一个优秀的官员,过了三年,他被提拔为副检察官。新的职务,它的重要性,有可能提审任何人和把任何人关进牢房,公开演讲,以及在演讲中所取得的成功。
办事干练,和蔼大度,善于交际,但又严格地执行他认为是属于自己职责的一切。十七年以后,伊凡·伊里奇已经是一个老检察官了,他拒绝了几次调动,伊凡·伊里奇期待着获得大学城首席法官的职位,可是却被别人捷足先登,得到了那个职位。伊凡·伊里奇恼怒了,与自己的顶头上司争吵。结果上司开始对他冷淡了,下一次提升又没有他的份。 他便去莫斯科寻找熟人。
功夫不负有心人,刚上任的司法部长是伊凡·伊里奇的同窗好友,好友承诺在他所隶属的司法部里谋一个可靠的职位。 伊凡·伊里奇出人意外地在部里获得了这样的任命,他比他的同僚高出了两级,年薪五千卢布,还有三千五百卢布的调任费。从此他成了令人羡慕的高官,有了宽畅时髦的房子。
他意外得了癌症,疼痛难忍,在整个看病过程中,他反思了自己的人生,才发觉他没有得到过爱情,亲情也很淡薄,同事更是巴不得他早死能腾出位置,真心地关心他的只有一个善良的仆人。他的整个人一生都错了。
伊凡·伊里奇的人生追求,实际上是大多数人的追求,考个公务员,认真工作,和上司搞好关系,努力向上升职加薪。遇到挫折找关系,托门路,想方设法扫除障碍。伊凡从一个小公务员奋斗到了部级高官,在别人眼里完全是个成功人士,怎么就活错了呢?
这个故事思考人到底应该怎么活着,主人公活得挺成功的,他的职位是人努力一辈子都达不到的位置,可是他活得一点儿也不开心。有婚姻无爱情,有家庭无亲情,有同事无朋友,最后他在冷漠孤独痛苦中死亡。
故事发生在19世纪末的俄罗斯。政府机构因人设岗,待遇优厚,但官员们无需对工作负责,人浮于事。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官员无责任之负担,干好干坏一个样,升职提拔的途径便是人际关系。人们相同的就是孤独虚空和信仰的失落。因此,人与人之间的伪善交往、人性变恶难以避免了。小说正是表现了在这样一个专制制度的国家里,普通人的命运究竟如何。
伊凡是小说的主角,一个在死神紧逼下不得不反思其空虚生活的人。青少年时代,他也曾经是一个志向高远、平易近人、克制的年轻人。在托尔斯泰笔下,他是一个聪明优雅、生机勃勃、随和的年轻人,但其对上流社会生活的崇拜使之如“飞蛾扑火”一般,沉溺于虚荣与性感。为了能够成为他们中的一分子,全心接受上流社会的价值观念,容忍他们做的一切坏事,“青少年时代的一切激情消失殆尽,不留痕迹”。此后,伊凡的婚姻工作、生活的目的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迎合他所服务的上流社会的眼光、标准。在死神面前,他渐渐认识到:一切均为虚荣,一切皆成假象。临死前2小时才领悟到:生活全然是错。
伊凡在生命的最后阶段对于“生”有所领悟,但不能再对自己的生命进行选择,也无法重新再筹划自己的人生;而其他大多数人也无法也不愿直面自己的意义信仰的虚无人生,这不能不说是具有悲剧意味的。这对于伊凡是绝望,对于其他人来说是失望。托尔斯泰期待读者能从中真正有所感悟,真正改变自己的人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