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爽
理性天蝎
治拎不清、玻璃心、拧巴症
点燃你自律的心
我反射弧也是够长的,昨天吃晚饭时,才用盒子看了湖南卫视在小年夜那天直播的2018年春晚。
还没演几个节目呢,就看到杜海涛的口误:他把赞助商交通银行的广告,念成了招商银行。
口误不是重点,重点是他念错还不自知,知错后自乱阵脚,口中一连说着多个“完了”,慌张结巴,用手无助地去拉何炅的衣袖。
这个临场反应真是史诗般的尴尬,已有13年主持经验的杜海涛,说错赞助商后六神无主,求人解围的样子,更是凸显出何炅和梁田的反应迅速,功底强悍。
何炅的救场3部曲:1,提出疑问,暗示海涛,甚至给他手卡;2,一句“你是不是还有别的银行卡没告诉我们”的玩笑,消除海涛的紧张情绪;3,轻松地带出惩罚,让海涛把正确的赞助商念3遍。
不得不夸梁田反应神速,表现亮眼,在海涛口误当下,她说“梦辰刚刚特意叮嘱我,她有一张交通银行的银行卡”,为这个锅底时刻,定了个向上的调子。
这个口误冲上热搜,从网友的评论来看,主要分成两类:
有人觉得没什么大不了,甚至因祸得福,大家都记住了交通银行有110年的历史了,说正确的话反而效果没这么好;
有人觉得这很严重,杜海涛的口误以及后续处理很不专业,入行多年,业务能力没有随着年龄和经验的增长而增长。
我坚定地赞成后者,大家都正确,偶尔一个错误能上热搜,这让人略感欣慰;如果大家都错误,偶尔一个正确上了热搜,那简直糟糕透了。
当你主张不必计较,一笑而过,因错得福的时候,你漠视了专业素质的重要性,你把业务水准当儿戏,这是对那些认真充分准备的人的不公平。
是人都会犯错,但大家允许你犯错的额度是有限的。
朱丹的一次口误就影响了自身发展轨迹,董卿的口误也因为她有太多漂亮的临场发挥而被忽略。
在职场中担任过或接触过甲方乙方的人都能想象,这么大的一个项目,前期需要两边的商务法务各种洽谈对接,然后是撰写台词的部门煞费苦心,从切入到铺梗,等着杜海涛说出金主,结果他直接说成金主的竞争对手。
他的一个失误,可能让团队多少个日夜的磨合策划付诸东流,自己犯的错,也无法靠自己圆回来,如果不是搭档太过给力,这后果挺难收拾的。
主持人的口误在所难免。
董卿主持09年春晚时,把马东介绍成“马先生之子马季”;朱军04年春晚时说 “羊年的钟声马上就要敲响了”,他却把猴年说成了羊年;
汪涵主持超女时,将“各位观众,晚上好”说成“各位观众,晚安”;何炅在《我是歌手》决赛时,把叶倩文的英文名“Sally”说成了“Lisa”。
但专业的主持人,在知道错误之后,当场能稳住自己的心态,继续后面的主持流程,巧妙地化解口误。
比如李湘在主持相亲节目《称心如意》时,不小心把打篮球的姚明说成了跨栏的姚明,但她马上机智化解“难道姚明就不能跨栏吗?刘翔就不会打篮球吗?”
而汪涵、张绍刚和何炅,也一件或多件神救场的事迹,诠释了教科书级别的业务能力。
像是汪涵体面应对孙楠的退赛风波,张绍刚幽默化解马景涛的尬演,何炅经常帮口无遮拦的谢娜圆回来,看着现场突如其来的高密度冷凝剂被他们驱散,让观众竖起大拇指。
本来不想追着杜海涛这次口误不放,可是回想他这些年的不长进就忍不住要说。
杜海涛有时会给我一种能力配不上平台与资历的局促感,分寸感相当不够用。
在一些闹腾的节目中也挺乐呵,但换一个正式的舞台,就很违和,何炅李维嘉是可以变频的,但杜海涛就是以同一种频率应对所有不同场合。
有时摆不对自己的位置,有个节目作为主持人的杜海涛,看到权志龙十分忘形,旁边的李湘已暗示他赶紧走流程了,李晨也劝他要矜持。
他还在那又表白偶像,又要求合影,最后居然单膝跪地给权志龙颁奖。
这个表现简直让我傻眼,你是主持人,不是粉丝,主持人是主持现场而不是放飞现场的,这样的行为对各方都不负责;
再说不是说好的男儿膝下有黄金吗?去给一个外国偶像下跪在我看来很不恰当。
我对杜海涛的口误,持宽容态度,但对他口误后的慌张失措,持零容忍态度。
我对奚梦瑶走秀跌倒,持心疼态度,但对她站起来后形散人也散的状态,持不谅解态度。
意外或人为的差错难以避免,但事后的反应,衡量着一个人是否有职业精神,能否把自己的烂摊子收拾利索,可否去承担由此造成的一切损失。
有次和某领导吃饭,其中上菜的小妹手指扣到菜里,说了几遍要热饮端上来还是冷饮,领导责骂了小妹一顿。
我在一旁觉得尴尬,领导言简意赅地解释说,他只尊重那些尊重自己工作的服务员。
我的第二份工作的女经理,初入职场时,因为有个疏忽给甲方带来损失,尽管她的真诚道歉让甲方不予追究,但当时的经理当着众同事指着她的头骂她有没有脑子。
后来女经理一路成长,业务娴熟,仔细至极,成为公司的中流砥柱。
说到底,在职场上打拼过一段时间后,我越来越崇尚专业的职业素养和过硬的业务能力,这些才是我们赢得尊重的终极。
杜海涛的口误风波对我们这些普通人有3个维度的启示:
1,事前预防为主
之前奚梦瑶走秀摔倒后,我看到一篇关于另一位维密超模何穗的报道。
说大秀之前,高强度的训练和严格的饮食计划是最基本的准备,她还要练习手指和脚趾的力量。
“因为你穿着高跟鞋走路,需要抓地力保证全身的平衡”,她会准备毛巾等辅助工具,尝试用双脚的脚趾去夹。
“一般人不会去练那些东西,又无聊又累”,但对她来说,这是为了在尴尬一幕发生时,最大程度地保护自己和捍卫专业的必修课。
很多专业人士,对待工作丝毫不打马虎眼,准备越充分周到,出错概率会下降,应对错误也会更体面。
![](https://img.haomeiwen.com/i3740253/b311fd009d82c684.png)
2,事中灵活调整
庆哥以前做过培训行业,她曾跟我说过,越优秀的讲师,他们讲课之前,提前很久了解学员背景,为了有的放矢地备课,讲课当天会提早很久到讲课地点,检查和调试设备。
有些更值钱的讲师,根据学员的表现和反应,及时调整案例,变通语言表达方式,灵活穿插应景的环节,让课程效果最大化。
面对突发状况没有固定公式可依,临场发挥更能看出老师的沉淀和水平,跟工作人员怎么配合解决,跟学员怎么切换成其他方式,怎样举重若轻地化解尴尬调节氛围。
3,事后总结复盘
有人因为临场发挥不好,不愿回想,不想面对,但有些人注重总结复盘。
我有次接触过一个工厂品控部长,几年前他们接受权威第三方来厂检查,当时专家提了不少不符合项和待观察项。
检查人员走了,整个部门都很沮丧,但他号召部门复盘,他甚至回忆出他们的那句回答让检查员皱眉。
然后顺着纸面上的不符合项和其他没进入记录的皱眉项,工艺流程方面一步一步改正,迎接检查环节一项一项改善,后来的检查他们顺利通过。
总之,杜海涛的口误因为他的职业属性,被送上热搜被人热议,而我们普通人的失误或许不会放的那么大,这对我们来说是一个提醒。
对待自己的工作,多拿出一些匠心感和信念感,多做足准备,多举一反三,多假定状况,最大程度地让事情在掌控之中,当状况发生后,别心慌,别逃脱,勇敢地去纠偏。
自我要求严格一点总是好的,毕竟每个人进入职场后,或多或少有一段可被原谅错误的阶段。
可是一旦过了这个阶段再出错,别人鼓励你,是情分;别人责骂你,是本分。
作者介绍:梁爽,新书《当你又忙又美,何惧患得患失》正在当当热卖,公众号:哪梁爽哪喜庆(ID:zheliangshuang),微博:@梁爽笑抽筋了,已出版《你来人间一趟,你要发光发亮》,理性天蝎女,治拎不清、玻璃心、拧巴症,点燃你自律的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