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看到一篇叫《过年才知道,中国式审美有多可怕》的文章。很多人纷纷以热衷于批判中国式审美,专以中国的老年式和乡下式审美为切口,并对其狠下死手。一时群情激愤,如见敞履,人人以污弃中国式审美为荣。
那情形简直是捶胸顿足、哭天喊地,怕不是早已经认定中国人全体不懂美学,不会审美,甚至恨不得塞给你一种深刻而苍凉的感觉,那就是在中国广袤的大地上和漫长的岁月里就没有产生过审美行为。
殊不知很多人似乎忽略了这篇文章的视角纰谬及其逻辑性错误。文章的思维起点荒谬,思维方法偏激,是以预先设定好中国人没有审美力,中国式审美很粗糙、很恶劣,甚至很可怕为逻辑起点进行推理的。
文中多次提到两个词,一个是“美盲”,一个是“实用主义”。把实用粗暴地和美盲划上等号,把追求实用直接定义为粗俗,认为实用导致了生活的无趣和枯萎。这不禁让我脑海泛起波澜,慢慢地浮现出一些与生活实用紧紧相连的形象。
那是寄托着关于国祚朝运强烈企盼的祭器和礼器,青铜铸造的大大小小、造型各异的鼎、尊、爵等等。
那是饱含着涉及烟火饮食深厚期望的陶器和瓷器,土石烧制的精美细腻、多姿多彩的盘、碟、瓶之类。
那是充满着关乎生息繁衍浓郁希冀的居室和院落,砖瓦建造的小中见大、胜景如趣的屋、院、园之属。
那些威严肃穆的宫殿庙宇,那些咫尺山林的园林景观,那些颇有韵致的佳肴美味,那些情趣横生的游玩嬉戏。
这些生活里的实用物品,哪一件不是美不胜收?这些实用中的生活用具,哪一样不是美轮美奂?这些事物在制造时的良苦用心和使用时的细腻精心,哪一种不是尽善尽美?
由此可见,何时不可品味美,何物不可蕴含美,何事不可享受美?!没有实用,审美从何而来?没有实用,审美又在何处托身?
为什么只抓住几个不美之人、几样失美之物、几件缺美之事,以小见大、以偏概全、以己推人,把南北西东、古往今来的中国和中国人全盘否定,强加一个美盲的称谓?!
何况,对美的认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只有侧重不同,何来优劣之分?把所有与自己不同的观念统统贬为劣等,斥作低级,是何等的浅薄和幼稚!
最不能让人接受的是,用金马奖宣传画和田序的设计来对比金鸡奖背景板,又断章取义地偷换吴冠中和蒋勋的几个概念,剥去了具体语境,来诋毁贬低、全面否定国人的审美方向和审美能力。
用中国人的语言否定中国人,用中国人的美批判中国人的“不美”。似乎中国人的美是不作数的,可以视而不见,不美才是正常的,可以大说特说,一以概之。怪哉!
甚至连网上子女对父母的吐槽,那些因为代沟造成的认识差异,也统统称作没有审美力,简直是可笑之极!
清新简约是美,繁华细腻也是美;柔和润泽是美,刚强坚定也是美;对称圆合是美,曲蜒抽象也是美;专一纯粹是美,重叠反复也是美;简朴淳厚是美,精细讲究也是美;古老斑驳是美,时尚前卫同样是美。
其实,审美有鉴赏角度不同和侧重点的差异,不同时代、不同民族在审美习惯上有一定的差别,不同地域、不同年龄的人在审美方式上各自有各自的特点,不同层次、不同个性的人在审美追求上也有各自有独到的见解,岂能以高低优劣简单分类区别?!
除非妄自尊大或者别有用心!2019.2.19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