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一枚受精卵,伟大生命启程孕育。
是的,每一个生命都无与伦比地伟大,平庸是后来发生的事儿。
离开母体,自我意识未萌芽之前,婴儿整个精神世界裹挟着巨大而原始的能量,说是洪荒之力也不夸张。这能量混沌懵懂,上承自远古祖先,下传之子孙万代,蕴含一切可能。
生命初始,个体分不清自己和他人,分不清自己和世界,与自身之外一切呈融合状态,“我”就是全世界,全世界就是我。
因此,婴儿精神如镜般全然映照世界,但映而不知(不知),世界以其本来面貌赤裸裸映入,婴儿以本能感性感知世界本来面貌,相当于禅境“看山是山”阶段。
随着成长,碰碰撞撞中,“我”慢慢浮现,“我”与他人、世界之间划出一条越来越清晰的分界线。
这个过程中,个体要完成两种分离,或分裂。
一种在外,是个体和他人、世界的分离。完成后“我”是我,他人是他人,世界是世界。一种在内,是个体主我与客我的分离。
在外的分离完成个体化,在内的分离完成精神分区,原先混沌的精神世界,分成意识与潜意识。
本能感性反应随着个体化,逐渐衍生出理性反应,理性思维伴随分离过程而发展,由萌芽到强壮。
感性反应主要来自于潜意识,是控制个体的主力军。理性反应很多时候并没有我们自以为的那么理性,它大多数时候实际处于感性操控中。
意识是觉醒状态下对自身与世界的觉知,潜意识则包含常规情形我们对自身无法觉知的一切。
觉知自身时,实际上完整“我”的一部分是作为意识的觉察对象存在着的,这相当于客我,或者体验自我。而那个能觉知客我的部分“我”相当于主我,或者观察自我。
主我与客我是觉知者与被觉知者的关系。
个体化过程同时也开启个体社会化过程。
为适应社会生活得以生存,个体需要依靠模仿他人、学习知识、遵守规则来约束自己的原始能量。那些虽对个体生命有益但不符合社会要求的能量(内容)被压抑封印,变成潜意识深深埋进精神世界。
完成社会化的个体在道德习俗与法律法规的框架内循规蹈矩地生活。这时候,个体对外部世界的感知受理性知见所限,是残缺的。
我们失去生命初期全然感知外部世界的能力。
这种残缺直接导致个体内部精神秩序不同程度的偏颇失衡,具体表现为生命过程中,我们时常感受并经历种种人生烦恼(佛曰苦)。
这时我们虽然具有强大的理性认识世界的能力(有知),但外部世界映于我们内心世界的模样参差残缺,面目全非,此时我们处于禅境看山不是山的阶段。
生命蕴含促进自身趋于完善的潜能,它们可能是被封印在潜意识的原始能量,弗洛伊德称它为性驱力(性本能)。
领悟力好的个体能在潜能推动指引下实现完善。某种程度可以说,生命完善过程也是一个整合过程。
内容包括层层祛除知见(佛曰我执)对我们的束缚,消融意识、潜意识之间的隔离,促使两者重新整合为完整精神整体。
意识潜意识重新融合,也意味着感性理性的融合,我们对世界的感知不再有理性感性之分,而是一种融合在一起的整体反应,既有感性的懵懂情绪性,又有理性的有序严谨性——或者可以叫做悟性?
如此,个体又能如婴儿那般全然感知外部世界万物。
不同之处在于这时候的全然映照是直接的、清晰的、明朗的、确定的,无需通过理性认知过程,个体以精神整体觉知自身与世界。
这时候,我们精神世界中潜藏进潜意识的那部分原始能量,被驯服成柔和祥瑞的样子,不再有任何破坏力。
意识、潜意识整合为一,主我、客我整合成完整“我”,感性与理性融合,让我们返璞归真,再次以唯一性感知世界,最终完成与世界的融合。
所以整合就是消弭曾经的分离(裂)。
整合之后主我与客我之间、“我”与他人、世界之间所有因分离(裂)产生的冲突、矛盾统统和解消散,这种状态下的精神世界安宁祥和,从容喜悦,万般烦恼皆烟消云散。
至此,个体完成镜映世界而不自知(无知)的状态,相当于禅境明心见性,最终见山还是山。
画蛇添足:
禅宗思想三境——见山是山,见山不是山,见山是山。
庄大仙认知三境——不知,有知,无知。
心理学感知三性——感性,理性,悟性。
生命完善状态,佛曰圆满,庄大仙曰万物归一。
意识潜意识整合,禅曰彻悟后的明心见性。
生命完善(圆满)状态对世界的感知,世尊和庄大仙还有柏拉图一起曰:镜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