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失国

作者: 已锁定 | 来源:发表于2023-10-03 00:23 被阅读0次

    据说启死后,继位的是太康、仲康等兄弟五人。《史记》称:“太康失国,昆弟五人须于洛汭,作《五子之歌》。”《尚书》中之《五子之歌》已亡佚,伪古文《尚书》有《五子之歌》篇,不可信。

    “昆弟五人”,《楚语》作“五观”,《墨子·非乐》作“武观”。于是后人有谓“五子”即“五观”《汉书·古今人表》:“昆弟五人号五观”。

    见段玉裁:《古文尚书撰异》卷七。

    其实谓“五子”为“五观”尚可,谓“五子”为“武观”则不可,因《墨子》所说的“武观”似为书名,不是人名。

    太康失国的原因,孔安国谓其盘于游田,不恤民事,为羿所逐,不得返国。见《史记集解》引。

    夏初,游牧经济一定尚处于重要地位。这从后来殷代卜辞中卜猎之多,可以想见在商以前的夏初,游牧、田猎在社会经济中的比重一定更大。所以,田猎是当时正当的生产活动,不会构成失国的原因。

    《史记》又称太康死,弟仲康立。仲康时羲和湎淫,废时乱日,胤曾往征,并作《胤征》誓师词。《胤征》篇久亡,内容不可详知。《左传》昭公十七年引逸《夏书》曰:“辰不集于房,瞽奏鼓,啬夫驰,庶夫走。”则在夏时似确有日蚀事。

    而其羲和乱日,则今古文经说相同。伪《古文尚书》有:“季秋月朔,辰弗集于房。”历史上这次日食到底有没有发生?发生在哪年哪月?均无从考定。唐人始明著其事为仲康五年癸巳岁九月庚戌朔日蚀。见《新唐书·历志》。《今本竹书纪年》即抄袭此说。

    此又由伪《古文尚书》推演而出。《汉书·律历志》、《晋书·天文志》都未载此日蚀事,可见唐以前尚无此说。而一些中外学者却根据伪《古文尚书》研究这次日蚀,提出了七八种不同的具体日期,也没有得到一致的结论。其中持公元前2137年10月22日或公元前2165年5月7日两说的人较多。见陈遵妫:《中国古代天文学简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55年版,第54—55页;China Review Vol.Ⅹ ⅤⅢ,p.266。

    但由于所根据的是伪书,所以这些研究可以说毫无价值。

    夏代在太康、仲康、相及少康时,还有一件大事,就是夏与东夷的斗争。东夷自古居住在今山东全省、江苏北部、安徽东北角、河南东部一带,即所谓太皞、少皞之后。他们的姓氏传说有风、盈、嬴、偃等。《论语》有“九夷”之称。有夏一代长期与他们进行过战争。奇怪的是司马迁写《夏本纪》对此却一字未提。所以,《索隐》、《正义》及《左传疏》都讥太史公此处的疏略。这件史实存在于《左传》(襄公四年、昭公二十八年、哀公元年),《楚辞》(《离骚》、《天问》),《论语》(《宪问》)诸书所载故事中。根据故事传说,夏的太康天天宴饮游乐,不恤民事,引起人民的怨愤。这时,东夷有穷氏的酋长羿知道人民不拥护太康兄弟,就取而代之,“因夏民以代夏政”,当了夏族的首领。可是为时不久,羿也因荒于田猎,被其大臣寒浞所杀,寒浞占有了羿的妻妾和家业。

    后来夏的仲康及其儿子相逃奔同姓部落斟寻与斟灌(今河南巩县西南一带),寒浞来攻,灭相。幸喜相妻后缗方娠,逃奔母家有仍氏(河北任县),生子少康。少康年长,做了有仍的牧正,又被寒浞所逼,逃奔到有虞氏(河南虞县),虞君妻以二女,叫他在纶邑经营。少康后来终于纠合同姓氏族,将寒浞灭掉,恢复故土。这就是历史上所称的“少康中兴”。这次夷夏之争,至少有好几十年,夏王朝经过了三世,其斗争,在那时来说,是相当激烈的。

    上面这段故事,当然也跟其他传说一样,其中包含着一些后人附会的成分,甚至还杂有神话传说。但是,其中一定含有真实的历史。首先是启以下还是兄弟相及,这可以说是母系氏族社会的残遗。其次,羿是夷族,他可以当夏族的首领,好像成了部落联盟的酋长。但这要获得夏民的同意,所谓“因夏民以代夏政”,足见当时人民还有很大的民主权力。其三,寒浞被其父所逐,羿将他收留下来,这是氏族社会中收养义子的习惯。寒浞既是作为羿的本氏族成员之一,所以他可以“篡”羿之位。因为被收留的义子,其权利与本氏族成员完全平等。他的篡位还是在“外内咸服”的条件下进行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夏失国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onnp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