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读书札记(2)等你长大,可能没有工作

读书札记(2)等你长大,可能没有工作

作者: 微笑的花花 | 来源:发表于2019-02-02 17:11 被阅读0次

    这一章节,主要探讨人工智能将来是否取代人类。学习到的词条:卢徳分子、屎洞国家、全民基本收入、全民基本服务。

    我个人对这一命题也充满好奇。乐观的观点:自工业革命拉开序幕以来,机器每抢走一项旧工作,也会至少创造一项新工作,而且人们的平均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不乐观的观点:1. 人类有两种能力,身体能力和认知能力。过去,机器在身体能力方面超过人类,而在学习、分析、沟通、情感等认知方面无法赶超人类。但如今事实证明我们所有的情感包括人类直觉,其实也只是“辨识模式”,人工智能都可以实现“辨识模式”。2.人工智能,特别重要的两种非人类能力是“连接性”和“可更新性”。以医疗为例,人们无法精准地知道世界上(全国)哪家医院,可以解决自己的疑难杂症,攻克癌症等绝症。但全球如果有100亿人工智能医生,就可以瞬间实现信息共享数据更新,解决求医问药难问题。

      或许有人质疑,机器里也能出莫扎特或达芬奇吗?至少短期内,人工智能不太可能完全取代整个产业。特别是人文关怀的产业(养老产业)和创意产业。但也不意味着音乐这样的艺术形式不会受到大数据分析的冲击。毕竟大数据会更能精准地分析出和男朋友大吵一架的你更和那种音乐相匹配。算法能带来艺术吗?那要取决于对艺术如何定义的。如果满足听众是唯一评价纬度,那么算法就能创造出史上最佳艺术。

    美国空军无人机的例子告诉我们,未来的就业很有可能是人类与人工智能的合作,而非竞争,不是非你即我。“人类+人工智能”的前提是人要有必备的“高端”技能,否则就会是未来的“无用阶层”。

      未来,人的因素会变得无足轻重。如果人类既不需要作为生产者,也不必是消费者,那如何满足人类的基本需求?作者提到了三种设想:1.全民基本收入的概念。政府对控制算法和机器人的亿万富翁和企业征税,再用这笔税金为社会每个人提供足以满足其基本需求的津贴。2.扩大“工作”的定义,比如父母照顾小孩可被认定为工作。政府可以给与一定的薪水。3.提供全民基本服务。即政府提供免费的教育、医疗保健、交通等服务,共产主义描绘的愿景。(以上在芬兰、荷兰、瑞士、加拿大各有试点执行)由于对“基本”这一概念很难准确定义范畴,所以光依赖国家层面给予的“基本”还不够,还要搭配让人们觉得有意义的目标。

    总之,智人的快乐很少取决于客观条件,多半取决于自身的期望,期望越膨胀,对社会的不满情绪越高涨。所以全民基本收入法还得搭配“有意义的目标”,如以色列极端正统的男性犹太教徒的例子。实施全民经济安全网再结合“有意义的目标”,未来的工作就被算法抢走也可能是塞翁失马。

      十年后我们的教师工作会被人工智能取代吗?应该不会。二十年后呢?作为语言工具的英语学科教师要凉凉了,思维培养的学科模式应该是“人类+人工智能”了。幸好20年后我也该退休了。

读书札记(2)等你长大,可能没有工作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书札记(2)等你长大,可能没有工作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onss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