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困境中的选择
英文里有这样一个表达——“在魔鬼与蔚蓝深海之间”(Between the devil and the deep sea),意思是指进退两难的境况。眼前只能二选一,可无论选择哪一个,恐怕都是局面凶险。
村上春树在他的同名散文中提到,当他是大学生时,读到英国剧作家泰伦斯·拉提根的剧本《蔚蓝深海》。一位年轻女子试图开煤气自杀未遂,被公寓管理员质问:“干吗要干那种事?”她便回答:“眼前是魔鬼,背后是蔚蓝的深海,处于这种走投无路的状态时,蔚蓝的深海有时会显得充满魅惑。昨夜我就是这样。”
当村上春树读到这里时,浮想起了自己被步步逼近的魔鬼和断崖绝壁前后夹击的情景,很有画面感。说,假如要我二选一的话,没准我也会选择跳海。谁都不情愿被魔鬼逮住吃掉,对吧?
村上春树所描述的这种生命的困境,在每个人的生命中可能也并不鲜见。进退两难,往往发生在两种势力的撕扯之际,回头的退路自己知道是伤痕累累、无以为继;而前方的新路又荆棘遍布、危险重重。面对这样进退两难的景况,到底该作何选择?投身未知深海、或是回头被熟悉的恶魔吞噬?
许多人就此选择了一头扎进怒海,如同剧中女子和村上春树的选择。失败婚姻中的挣扎者选择出轨或离婚,饥饿者选择去偷抢维生、失去母亲的受害者选择非法复仇……
在进退维谷的困境中,人似乎只有两种选择:正如鲁迅所言——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自毁式的爆发,和慢性自杀一样的忍耐。
只能这样吗?
二、困境从何而来
这样一个场景,最早可能脱胎于圣经的《出埃及记》。摩西持杖分开红海、行走干地的神迹壮举常常被后人记忆、歌颂、传扬,但过红海之前的这段不和谐的插曲却鲜有人知。
《出埃及记》中,以色列人的领袖摩西带领着人民,脱离埃及法老王的奴役,当时以色列人是埃及人的奴工,昼夜辛劳为法老建城,却连自己家的男婴都保不住——法老担心人口已达二百万的这支异族繁殖太快,下令以色列人的男孩一出生就杀掉,实行的是亡国灭种的狠毒策略。
最终摩西在神的引领下,通过十次大灾害让法老不得不让以色列人离开,终于解放的以色列人逃离埃及,向着神所应许的迦南地前进,若走正常道路,大概是11天的脚程,在当时并不算远。然而摩西却带他们走了一条非正常的更绕远的路线,这条路线反而折回了埃及。法老正在后悔自己失去廉价奴隶,一见这群人昏头昏脑绕回来了,是大好的机会,立刻派精兵去追击。
以色列人浩浩荡荡,连男带女,扶老携幼,刚刚经历了一场畅快淋漓的胜仗,手中拿着埃及人的金银财宝,不远处是神应许的肥美之地。转眼就遇到了困境:前面是广阔无边的红海,后面是曾经辖制折磨他们多年的法老的追兵。怎能不怕?
他们不明白,放着好好的近路不走,摩西这个昏庸的家伙竟然把他们领到了死路上。往前走,是淹死的命运,往后走,绝对是被杀的命运。他们民族的男人已经在多年的杀戮下越来越少了,这一次,或许就是真正的灭种。
真正的进退两难、真正的被夹在了魔鬼和深海之间!
刚刚经历了恩典的时刻,摆脱了奴隶的状态,拥有了新的身份,向着心目中的光明美好之地前行,却发现道路曲折也就罢了、更是一条通向深海的死路!因为曾经辖制你多年的恶魔,也会心有不甘地追来,想要彻底将你吞灭,将你拉回到曾经的悲惨景况中。
然而,除了摩西,没人想过:神为什么特意带我绕道而行,来到这里。其实以色列人也心知肚明,这并非摩西的错,因为带路的实际上不是摩西,而是神所安排的云柱火柱,日间云柱带领方向、提供阴凉,夜间火柱带来光明和温暖。云柱行,以色列大部队才行,云柱停,大部队也停。
圣经清清楚楚地重复多次:这个困境的造成,正是由于神的安排。因为要借着红海一役,荣耀神的名,让埃及人知道神的能力,同时坚定以色列人的信心。
可惜,在困境中的人是看不到真相和未来的,他们只看到了前面的大海,后面的追兵,他们只看到眼前的环境、便恐惧战兢。在困境中,你的眼光停留在哪里,很重要。改变眼光,不再环顾前后四围的环境,眼光抬高一点点,放远一点点,你会看到即便在困境中,恩典无处不在。
三、困境中的失败
在困境中,人最常见的反应就是埋怨。
《圣经》记载了以色列人的花式埋怨:
“难道在埃及没有坟地,你把我们带来死在旷野吗?”
“我们在埃及岂没有对你说过,不要搅扰我们,容我们服事埃及人吗?因为服事埃及人比死在旷野还好。”
在一个群体中,遇到进退两难的困境,人最常见的抱怨对象就是领袖。家庭遇到苦难了,妻子会埋怨丈夫,孩子会埋怨父母,教会会埋怨牧师,员工会埋怨老板……埋怨不解决问题,但是解气。
埋怨有个前提:认定自己必死无疑,认定这个困局绝对无法可解。埋怨者的眼光如同高度近视,只看得清当下现在,看不到未来,哪怕这个未来近在咫尺。埋怨者记忆力似乎和金鱼一样只有7秒,哪怕曾经经历过莫大的恩典、奇妙的救赎,一遇到新的挑战,习惯性地还是要找一个埋怨的对象,借着埋怨泻出自己心头的怨愤。
“埋怨”、“抱怨”这些中文词语的组成很有意思:是被一层浮土埋起来的怨、是被怀抱在心中说不出的恨。打不得骂不得,嘴里说说总可以吧?虽然加了一层修饰,但难掩背后深藏的事实——怨恨。只是埋怨希望表达出的恨意没有那么强烈,加了一层伪饰。
埋怨的本质是不信——不信自己被救,不信上天的安排无论看上去如何荒谬,其实是有意义的,不信眼前的困境是为了一个更美好的结局。他们相信的是——未来死路一条,希望只是虚妄。在这样的信念之下,岂能不怨天?岂能不尤人?
埋怨是拒绝为自己曾经参与的选择负责,拒绝耐心等候。为了让别人为困境负责,哪怕大肆夸张。夸大困境的可怕,并将后悔的情绪肆意传播。悔不当初呀!当时我就说不行,你看看,成了现在这副样子!
惯于埋怨的以色列人,在经过了红海的神迹之后,在旷野又开始了只看环境、大肆夸张,在进入迦南地前,他们看到了强壮的敌手,马上否定上帝的带领计划:“我们不能上去攻击那民……他们是伟人的后裔。据我们看,自己就如蚱蜢一样!”
不知为什么,以色列民特别善于使用修辞手法,然而却没用对地方。他们的埋怨带来的是惨痛的后果:一代以色列人不能进入迦南地。需要在原地学习自己失败的功课。
因为埋怨中的隐藏的恨意、不信、夸大……是如此的与神为敌、抹除恩典、散播消极。
四、走出困境
中国人的智慧中,对于困境有非常积极的态度:天无绝人之路,置之死地而后生,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而圣经中更进一步,给出了走出困境的一份秘诀。
不是后退和忍耐,也不是冒进和送死。
摩西说:“不要惧怕,只管站住!看耶和华今天向你们所要施行的救恩。因为,你们今天所看见的埃及人,必永远不再看见了。耶和华必为你们争战,你们只管静默,不要做声。”(出埃及记14:13)
第一, 不要惧怕。只要看清了困境背后的缘由,知道那些追兵只是过去的幻影组织起来的败兵余孽,他们利用你对过去的恐惧心理来威胁你的现在。而今天的你已不再是过去的自己。
第二, 只管站住。守在原地和本位,不要骚动着想要自己篡夺指挥权,不要急于做出冒进的选择。相信困境中必有美意,困境后必有祝福。
第三, 静默不作声。管住自己埋怨的口,把信赖托付给创造天地的大能者。他必为你争战!
两百万人的静默是怎样一副场面?男人们脸上僵硬的线条渐渐缓和,女人停止了哭泣,轻轻摇着怀中的婴儿,原本疯狂推挤的人忽然发现四围平静了,自己无需像无头苍蝇一样四处逃窜……所有人在骇人的安静中默默祷告、望天等待……
不久后,他们见到摩西缓缓伸出杖、红海霎时分开的不可思议的神迹,他们又惊又疑地踏上海床干地,原本在前的云柱开始移动到他们后边,发出亮光,将他们与埃及军兵隔开;他们又看到,那跟随而来的法老和追兵混乱不堪,车轮脱落、无法行走,那被深海吞噬的一条条手臂,那一声声临终之前绝望的哀号!他们意识到,曾辖管鞭打他们、追逐他们的恶魔不再掌权!自己跨过了人生中一道重要的关口,如同经历了被海水包围却复活而出的伟大洗礼!
(Exodus,a painting by Richard Mcbee)
信,是所见之事的实底。
信,是未见之事的确据。
村上春树说:“魔鬼也罢,蔚蓝深海也罢,说不定并非存在于外部,很可能就存在于我们的内心世界。每当我想起那个深不可测的蓝洞,就会这样想。它永远潜伏在某处,等待着我们通过。”
是的,每个人的人生中,可能都有一次或几次这样的困境,也许不在外部,而在我们内心世界中,或许这正是你告别埃及的最后一站,或许是一次伟大洗礼前的黑暗和骚乱。愿你不顾后,也不瞻前,而是——重拾信心,仰头望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