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我女儿今年10岁,才上小学五年级,以前活泼爱笑,应该说这么一个小不点对死亡是没什么概念的。可新学期开学后,不知她遇到了什么事,居然天天闹着跟我说“怕死”,夜里不敢一个人睡,回家后也总是闷闷不乐。我除了不停地安慰她,如今也不知道该怎么办,小孩子的心理对“死”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恐惧?他们有死亡观吗?
![](https://img.haomeiwen.com/i27746962/176e699bc650b3e6.png)
珠海市帮达心理咨询有限公司——首席心理专家曹泽能:你的苦恼在于,把孩子的“死亡观”等同于成人的“死亡观”。
死亡是一个抽象概念,来自人们大量的认知累积,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抽象概念一般是不容易解释到位的,或者说是无法详尽清晰解释的,甚至有些只能意会,难以言传。
成人眼里的“死亡观”,因人而异理解不同。把死亡看得智慧,便成了哲人;把死亡看得通透,便成了圣人;把死亡看得自然,便成了凡人;把死亡看得恐惧,便成了病人……你是哪种呢?你可能会把你对死亡的理解内涵传递给孩子,而孩子的接纳程度如何,是由她的思维阈限来决定的。
相对来说,孩子10岁是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转折期,对事物的理解与对生命的把握处于模糊、胶着状态。内在含混,外在求知欲望强烈,同时也会把片面理解与肤浅认知转化成非正常的日常行为,而困扰自己和家长。譬如对待死亡,大多数成人较为理智,而10岁的孩子就会冲动、害怕,因为他们已知这是永久的离别,但无法透切领悟人生的自然规律与深刻含义。换一句话说,即便家长开导再精辟,孩子的思维还是无法与家长同频共振。如同多年前的一部手机,操作系统无法升级到现在的智能手机。
当一个鲜活的生命必然走向死亡的战粟,这是人类集体无意识与生俱来的痛。问天何寿?问地何极?我从何处而来,要到何处而去?没有我之后,这个世界会是什么样子?——对待死亡教育,国人一直忌讳,拒绝于自然科学知识之外,以至于我们许多的死亡知识都是“自学成材”、道听途说。
当一件与我们“生死悠关”、息息相联的事,无法通过公开、科学的平台获取丰富的信息时,孩子的困惑是可以理解的,孩子的苦苦追问、苦苦思索是有道理的。
现实生活中哪些原因激活了孩子内心深层的恐惧呢?这才是我们现时需要有效处理的。从你提供的有限资料来分析,可能有如下因素:
一是学校因素。开学伊始,习惯休闲放假的孩子一时难以跟上紧张的学习节奏,郁闷是孩子在缓冲适应过程中的必然呈现,是“开学综合症”表现之一;抑或更换了孩子熟悉的班主任或科任老师,孩子没有任何思想准备。眷恋过去老师,不习惯新老师,无奈、伤感容易诱发不安全感。此外,临近清明节前期,学校是否进行过生命死亡教育?
二是家庭因素。或许近期你们家庭圈子出现了较大的变故,如长辈病故、亲友横遭意外及婚变等;还有就是你们夫妻二人之间是否出现了裂痕,或者你们并没有真正出现裂痕,但你们非妥当的交流方式与沟通内容,让孩子感受到家庭即将“解体”,危机逼近迫使孩子不得不有所身心反应。
三是个人因素。最近,孩子有无遭受父母所不知道的痛苦打击与劫难?另外,作为青春期前期的女孩,心理水平尚处于从幼稚的童年向成熟发展的过渡阶段,会出现成人感与半成熟状态的矛盾——这是人生必经的矛盾冲突,其情绪波动与躁动也是不可回避的。
针对上述三种可能,可分别作出相应对策:第一,与老师互动,了解详情,如属“开学综合症”,假以时日,会自动消失。如属更换老师,尝试让新老师多些关注即可。如果属于生命教育而触发死亡焦虑,不妨在孩子情绪平和的时候,让她写写生命愿望清单,并引导、陪伴她积极去完成愿望,从而主动地去探索生命的意义;
第二,反思家庭现状,亦可与孩子讨论她对家庭成员的感受,看看有无感知错位;
第三,让母亲与孩子谈谈心,捕捉她对自己身体、对异性、对世界新的诠释,进而有的放矢跟进。
“好好活,因为我们要死很久”,这句网络流行语,也可作为我们珍惜生命的注脚。及时对孩子进行生命教育,尤其在清明前更具实际意义,因为我们会祭拜祖先与先烈。当我们勇敢面对与主动探索的时候,我们对生命的认知会升华,就会不自觉少了焦虑,从而懂得尊重生命去达成自己的人生愿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