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畅钦: “创新中医”苦渡人
一一记厦门第一医院中医科主任医师赖畅钦
赖仲文 作
人们认识赖畅钦,大抵有两个原因:一是他是厦门特区很有名气的中青年中医主任医师,二是他有许多常人难理喻的中医“名言”:比如,清晨不要喝水;早餐多吃牛羊猪和鸡肉;早上一定不洗头;口臭不是火是湿;男性不育和妇科炎症可能缺脂肪;孩子成绩差可能是鼻炎在搞鬼;全社会都在泻火,越泻越虚弱;目前世界“甲状腺病致眼突出症”治疗最先进技术在中医;咸能软坚散结,所以不是越淡越好;抗癌先治肝火;人是没那么容易生病的。等等。
对于前者,似乎没有什么异义。特别是近几年,随着他在治疗“甲突”症、糖尿病、前列腺炎、妇科病、鼻炎、耳鸣等疑难杂症方面取得的突破和成功案例的增多,赖畅钦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可谓与日俱增,以至到了一号难求的地步。
对于后者,则在民间引起了众多非议和不解。上述那些与现代养生法则看似背道而驰的说法,很多人听了大乏不解甚至不屑一顾。但赖畅钦初衷不改、依然竭力地推广他的“赖氏养生法”。
一面是声名鹊起,每天找他看病的人络绎不绝,一面是医学观点违反“常理”、饱受争议,赖畅钦究竟是何路医者,其所持的观点到底是远见卓识还是故弄玄虚?
“欲解其言,先知其人”。一个医者能够不随波逐流、不人云亦云,始终执着于中医创新,用数十年的临床经验和实践,泅渡医学的彼岸,必定有其理性的逻辑和“慎独”的依归。让我们逆循时光遂道的几处光亮,去领略属于赖畅钦、属于一个医者,人生旅途中的几道风景---
一、皇帝“恩宠”过的小山村
一条清澈的山涧,划开瓮缸似的小村,把数十户人家一分为二。沿着“瓮壁”凿开的公路像回肠一样,挂在丛林间。四季阳光爬上高高的山顶,照进这片田野时,总是慢了半拍,以至这里的稻谷都要迟熟好些日子。
明明是群山环抱、高山落湖,却取了一个“凹”的村名,曰:马子凹。
据说,这里最早叫湖子里,是古代皇帝巡游时,把它与一个叫马子凹的地方给弄反了。当地人只好将错就错,改叫了马子凹。此村归属闽西永定区合溪乡管辖。
也许是受了皇帝的“恩宠”,这里土地特别养人,一个200多人的蕞尔山村,竟然出了2个博士、2个硕士和十数个大学生。有诗云:马子凹头峰峦峻,田畴如砚出书生。
皇帝的“恩宠”是假的,穷苦山村有个刻苦攻读、好学上进的榜样,带动全村小孩爱读书、肯读书才是真的。其中,当下在厦门特区中医界声名鹊起的赖畅钦, 就是他们中的佼佼者。
现任厦门第一医院中医科主任医生的赖畅钦,出生于1973年,是该村第一个硕士,也是全乡有史以来第一个中医本硕连读的优秀人才。天资聪颖加上后天努力再加上寒门出身,铺就了赖畅钦后来与众不同的人生道路。
有道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贫穷闭塞、辛劳苦耕、低微平凡的童年时光,在赖畅钦的心灵深处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也养成了他自尊自强、不屈不饶、独立自主的优良品格。
赖畅钦故乡:福建省永定区合溪乡马子凹村。二、从医始于父亲的夙愿
从医,并不是赖畅钦的初衷。是父亲的执拗,让他走上了医学之路。出身贫寒的他,经历了山村缺医少药、乡亲英年早逝的悲惨境遇,因此,当父亲执意要他学医时,他既不情愿又不敢违抗;作为一名孝子,他最终顺从了父亲的意愿,报考了福建中医药大学临床医疗系。在校期间,他发奋读书、勤于实践,始终成绩优秀、表现良好。因此,又顺利考上了该校的研究生。毕业时,厦门第一医院来校招人,一眼就相中了资质较好、痴情于中医事业的赖畅钦。于是,他完成了人生角色的一次蜕变:从山区到特区,从贫寒到济世。
正当他全力投身于中医临床医疗事业之际,父亲却不幸罹患癌症,这对父子俩都是莫大的打击,并且难以理喻:父亲授意学医,却在儿子学成之际患上绝症;儿子满腹医书,却不能解除父亲病魔之痛。这个命运“悖论”和后来父亲的死,深深触痛了赖畅钦的医学神经:传统医学有多大的缺陷和不足啊!唯有果敢创新和加倍努力,大胆突破传统医疗的禁锢,才能让不治之症的患者看到希望、才能走出一条崭新的医学道路。
从此,赖畅钦开始了不同于传统中医和中医西化的“创新中医”之路。
三、遵循“易”之理,寻求“易”之道
在赖畅钦的寓所和工作室,挂着几幅国学经典名言或佛经的书法作品。透过这些艺术作品,可以看出主人的雅好和职业诉求。
中医起源于易经,“易”即变;依自然而变、依阴阳规律而生息,乃易经之精髓。中医阴阳五行、经络气血、天人合一,乃至辨证施治、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等原理,无不来之于“易”。但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特别是现代社会生活方式的巨大变革和西方医学的冲击,人们对医学本源的认识,产生众多误区,造成医学对人性的扭曲,忘记医学真、善、美的本质追求,以至产生“我们已经在医学道路上走得很远,却常常忘记为什么而出发”的“世纪之问”。
从田野到象牙塔,再到临床实践,赖畅钦看的是中医、学的是中医、用的是中医,自然少了许多现代医学的干扰和羁绊。这反而让他对中医本源的认识和传统中医的优劣势有了更纯粹、更理性的判断。他的创新中医理念、临床诊疗求变之道,正是归依于对人性的尊重和中医对真、善、美的本质追求上。“人并没那么容易生病”等观点,正是基于对人性的基本的判断和把握。
“清晨少喝水多吃肉”,看似缺乏常识和与现代养生理念背道而驰的主张,赖畅钦却用近半生的辛劳和数十万人次治病的实践来支撑。其简单一句话的背后,是看到了当代人对“水”和“肉”的认识普遍矫枉过正的本质。而这恰恰是对医学之“易”和真、善、美的尊崇和回归。且用赖畅钦微信朋友圈中的原话来诠释这一理念与主张:
“人为什么这么多病,在于人对病的认识不深刻,简单粗暴,对抗抑制。诸多病外在表现为热,为上火,为炎症等。矛盾有两面性。沒有寒则火没法独存而会自然消散。但全社会都在泻火,悲哉,越泻火阳气越弱,阳气虚则阴血不易生,矛盾就越深。寒湿郁火化毒,体质日渐下降,而生诸恶病不易解。治病之道重在日常调摄,努力补充营养,节省消耗。晨宜温补,午宜滋补,夜可清淡。阳气充足,阴血充盈,经络风寒湿火毒之邪无以躲藏,何病之有;
“人本来没有那么脆弱,没有那么容易生病。但如今大部分民众患有各种各样的疾病。我从医十余载,诊病数十万,努力探索病源,总结出生病三大原因:其一。很多人目前饮食结构不合理。我们大部分人世代为农民,养成吃饭干活的根深地固饮食理念,如今一部分人从农民转变为知识分子,即使有些人还是干农活,但因为思虑问题多了,看电视久了,晚睡了,用脑明显增加了,也成了半个知识分子。干体力活主要靠吃饭,米饭、面食提供淀粉,分解葡萄糖提供能量。而干脑力活主要消耗脂肪和蛋白质,神经系统及内分泌系统功能主要以脂肪为燃料提供能量,以蛋白质为物质基础。所以脑力劳动为主的人群应努力增加蛋白、脂肪的摄入,大幅提高食物热量。但现在,由于长期固有的以吃饭为主的理念,又怕胖、怕血脂高等原因,很多人食物蛋白脂肪含量严重不足,导致思考能力下降、免疫力低、失眠、易疲乏等,甚至导致一系列重大疾病。肥胖很多见于早餐热量不足动力不足,晩歺过食消化不良,而且运动不足。而血脂高也主要是早上吃少、晚上多食、肝胆肠胃寒凉消化功能差导致。所以蛋白脂肪类食物早上就要努力摄入,晚上可以少吃。吃时少渴汤水,避免影响脂肪蛋白质吸收。这样既提高蛋白脂肪摄入,又避免肥胖及血脂高等问题。而且有动力及胃肠温热一有助于减肥及降脂;食物热量多了也要适当增加运动。人们长期吃体力劳动的食物,干脑力活,就象用煤油开飞机一样肯定出问题。其二。平时过多汤水摄入。水性寒凉,多则伤人阳气。特别是早上阳气不足,不宜多饮汤水。很多人早上起床饮大量水,说要洗肠,肠道是活的,何须人为去洗?且早上垃圾都在直肠,膀胱及口腔,有动力了自然排出去。很多人早上口干都不是缺水,而是经络阳气不足,水气不能外散,起床走走就缓解了,越饮水第二天就越干燥,当然渴一二口润润咽候也未尝不可。大部分咽炎,胃肠炎与早晨过多汤水密切相关。纵观动物、植物,植物死亡原因,常因水过多烂根,动物很少象人一样饮水,不洗澡也毛发光亮。而人三天不冼头发就粘在一起了,水湿过多不化使然!其三。医学由微观医学和宏观医学构成。我们要重视局部疾病,更要考虑整体健康。比如看待厦门问题,只站在厦门看厦门,泉州看厦门,都是局部,是不同角度认识局部,而从世界的高度来认识厦门,就会有个整体而全面的认识,且容易理解厦门和其他地方的各种关系。医学也一样,站在人体整体高度,甚至天地人整体高度看待局部健康问题,容易有整体而清晰的认识,且容易把握与其他局部之间的普通联系。健康问题就变得通俗易把握”。
吃肉还是吃水,看似简单的一句话,却蕴藏了生命医学的大道理、大学问。尽管我们可以对赖畅钦的观点见仁见智,但对于一个医者从人性的高度探索养生之真谛,当给予点赞。
四、创新中医、突破难关,求解医学难题
“甲突症”、糖尿病、前列腺炎症、鼻炎、癌症等诸多疑难杂症,成为当代医学上的一个又一个“拦路虎”。传统中医雾里看花,现代西医久治难愈。赖畅钦从一个个失败的案例中,看到了传统中医和现代西医的局限性,他从创新中医的高度,寻求传统中医的突破,用立体治疗的思维来重新看待这些疑难杂症的产生根源,试图找到一条全新的、超越古人和弥补现代医学不足的“治本”之道。且看他对立体治疗的理解和追求:
“古往今来,人们习惯了看病吃药,看某某病吃某些药。这些是典型的平面医学,点对点,线对线。忽略了病因病机的深入探索,忽视饮食起居与疾病的关系,不重视临床疾病均为身体整体失调的局部表现的整体观及普通联系的思想。目前大部份临床诊疗均为平面诊疗思想,陷入头痛医头 脚痛医脚的诊疗误区。
中医自张仲景以来,就有立体诊疗的初步探索,但一直以来没有得到深入发展。时至今日,临床疾病纷繁复杂,临床治疗举步为艰,对立体诊疗体系的探讨,将是进一步提高民众健康的必需途径。
立体诊疗体系,首先是探讨目前社会疾病普通的流行病学,民众不合理的生活起居。比如熬夜、过劳、过份饮水、过多食用蔬菜瓜果生冷寒凉之物,简单低热量早餐、暴饮暴食的晚餐、少运动、迟起床、过份煅练及嗜酒对人体气血阴阳的损害,还有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改变对人体的危害等;其次,诊疗过程中不仅要把握病患目前希望解除的症状,还要了解身体各方面情况,形成大辨证诊疗思想,用整体观念及普通联系的思想,不仅解决局部病痛,而且调节整体功能平衡;再次,具体诊疗时,了解患者生活起居与疾病产生的关系,具体分析疾病的根源,通过改变原来致病的不良饮食起居习惯,配合药物及其他治疗措施,形成具体的立体诊疗个案。”
赖畅钦对疾病的见解,蕴涵着创新中医理念、用系统思维诊疗、立体施治的深刻哲理。依循这一理念,他在上述众多疑难杂症的诊疗上取得了可喜的突破,并且收到良好效果。以甲突症为例,目前,世界并没有太多太好的办法。赖畅钦从调节免役反应入手,用立体治疗的思路,先消除免役性炎症,让桥本得到治疗,在此基础上,再适当配合一些强化肝经,补肝气的药,治疗甲突。用他的话说,甲突和桥本,这两个病是相通的。
赖畅钦还开辟了“能量替代疗法修复甲状腺甲亢甲减”的治疗新思路。他认为: 能量代谢失衡,是甲状腺疾病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对于这一判断的理解,需要建立一个完整的系统性思想。他说,为什么有些人容易发生甲亢?一方面,有免疫性因素,导致甲状腺组织功能下降;另一方面,就是能量失衡。当我们的身体需要大量能量,又得不到正常供应时,中枢系统就会发出指令,要求产能系统,特别是甲状腺系统,努力地加班加点分泌甲状腺素,促进产生能量。直到有一天,分泌失控,甲状腺素就分泌过度了。这时,一边是产生所谓的甲状腺毒,人怕热、烦燥、消瘦,另一边中枢系统又控制不了,甲状腺素继续大量分泌,甲状腺的功能一点点损害。因为长期加班加点,甲状腺肯定是受不了的。所以我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假设:能量替代疗法,通过增加机体的能量,就是中医中药补阳的治疗,让身体得到应有的能量,激活中枢,让中枢产能系统发出新的指令,修复甲状腺,让分泌慢慢下降,功能一天天恢复。这个思想,应该是临床治疗的一个突破。这个思想的构建,可能对未来甲亢甲减的治疗带来非常大的帮助。他还特别提到:因为甲亢控制不了,现代医学又提出一个治疗思路:碘131的治疗。有些病人对甲亢药过敏,或者药物导致肝功能损害,就没法吃药了,于是进行碘131治疗,彻底摧毁甲状腺细胞,终身吃药,也变成了甲减。这是比较遗憾的,因为一旦进入这个程序,要再恢复甲状腺功能,就很困难了。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赖畅钦治疗甲突症的经验,得到了省内众多眼科名家的赞赏和肯定。福建协和医院的眼科主任医师,专门把病人推荐给赖畅钦治疗,而经他治疗的数十例甲突症患者,也大多是厦门眼科医院的专家介绍来的。
五、不忘初心,让乡愁回归医学的本源
医学乡愁,是当下越来越受到追棒的词语。乡愁一词的本意正是出自医学,它是一种病,也是一种人文现象。广东卫生厅原厅长、广东医学学会会长姚志彬对医学乡愁和中医有过一番精彩的论述:“医学乡愁的另一种表现是人们不满现在的医疗,于是又想起了那些过去的治疗手段。许多人相信中医,特别是西医看不好的病,又去找中医治疗。近年来,在全世界范围内兴起了一股中医热或替代医学热,针灸在欧美国家也逐渐流行。这些固然与中医、针灸等传统医学手段的确具有独特疗效有关,而另一方面是否这些传统医学疗法勾起的医学乡愁使然呢?”
作为一名从大山深处走出来的特区知名中医,赖畅钦对医学的乡愁似乎多了一层伦理和道德的理解。在数十年的从医生涯中,他在执著于中医实践与创新的同时,对家乡倾注了满腔的热忱和无私的心血。家乡公路不通,他用服务和医术感动厦门的房地产商,为其家乡投资20余万元修通了盘山公路;村民有困难,找到他,他总是尽其所能,出钱出力;他还每隔一段时间,回当地乡村开展义诊;今年11月,他得知龙岩中医传承分会组织专家到家乡义诊,他自告奋勇,利用假日,起早贪黑赶回家乡加入义诊行列,一天就看了80多人次的病人。其废寝忘食的精神被同行称为”乡愁医生”。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乡愁医学方兴未艾,"乡愁医生"众望所归,赖畅钦的"创新中医"理论,正日愈散发着生机和张力,乡愁的温情也正启迪着来者。诚如姚志彬所言:
“医学治疗可以开刀、可以服药、可以器官移植、可以基因替代,但无论医学技术如何翻新和进步,安慰与温情永远是医学救助的价值返依。医生的真情照料,至情言语,灿烂微笑永远是治病的良药,是抚慰医学乡愁的箫声琴韵”。
二0一八年十二月二十八日,作于厦门
赖畅钦回乡开展义诊:
赖畅钦:"创新中医"苦渡人一一记厦门第一医院中医科主任医师赖畅钦 赖畅钦:"创新中医"苦渡人一一记厦门第一医院中医科主任医师赖畅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