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睛不适很多日,不能看任何电子产品,畏光,喜阴天、对夜晚充满感激。简单地说,周遭的光线暗一分,我的眼睛就舒服一点。造成这副样子,全都因为看手机。
放下手机,不去简书更文,不跑到微信里闲逛,时间一下子多了起来。早晨四点多,窗外的槐树林里就有许多鸟在叫,晚上七点多,天色才逐渐黯淡下来。长夏漫漫,泡一壶茉莉花茶,从书架上拽下一本搁置许久的《冷浪漫》,学生时期的暑假也不过如此,街上车辆驶过的喧嚣衬托着屋子里的安静,风依旧比较忙碌,它不停地鼓起窗帘,穿堂而过,把喜鹊喳喳的叫声带进来,又捎带着帮我翻了书页。
《冷浪漫》是一本好玩的科普读物,其中一篇《来自金星的和谐》更值得一提。我脑海中的千古谜团:仨娘们为啥老乐意凑一块?又为啥玩得那么愉悦?几天不见面就哼哼唧唧,一碰头就喜笑颜开是咋回事?这篇文章都给出了科学的解释。
真相是:不光我们仨这副德行,娘们爱聚堆儿再正常不过了,科学上管这叫这叫“雌性动物的凑群性!”
我们仨时常感叹相识得太晚,如果在孩子小的时候就熟识该多好。仨小崽儿年龄相差无几,凑在一块玩儿,三胖负责做吃的,烤盘小点心,捏个小饺子什么的;我给宝宝们织毛衣、拍照片;二胖呢,就陪玩吧,小崽儿要是哭了,她就唱首歌哄哄。
结果在这本书里发现,非洲草原的母狮子,北极冰原的海象和我们想法一致,组团抚育后代的方式人家早就实践了。母狮子凑在一起,带着它们的孩子找一块阴凉的地方休息,小狮子追赶着玩成一团,它们的妈妈眯着眼睛打盹,只留一头母狮子在不远处放哨。海象妈妈和阿姨也组成团体,联合起来保护小海象,让寻找食物的北极熊钻不到空子。
好吧,既然我们仨相识的时候,崽儿们都成年了,那么爱聚堆儿一定还有比哺育后代更深层次的原因吧?
当然有啦!
文章中说,雌性猴子50%以上的时间都是在互相择虱子、梳理毛发之中度过的,这是猴子的社交活动,相当于它们是在聊天八卦胡扯。
这个场景如果平行切换到仨娘们的日常行为中,会演绎得丰富些,毕竟进化很久了。她们在饭桌上啃着凤爪聊天;倒在沙发上喝着茶八卦;躺在床上抢着被子胡扯……这些都还不算,三胖有一个癖好,喜欢让我揪她的白头发,我不肯,她就标价,揪一根一块钱。每次翻弄她的头发,我就想起动物园里的猴子,看了这篇文章,算是彻底明白了,揪白头发基本上属于一个返祖现象,和择虱子异曲同工,是雌性灵长类的偏好,三胖便醉心于此。
还有报告指出,由于某个部落的女性之间关系相当密切,结果有效地降低了家庭暴力,要知道,周边省份的家庭暴力率高达97%。
反观我们的生活,还真回忆起一桩事情,不晓得和那个报告有没有点关联。若干年前,我和老郝闹矛盾,三胖要帮我出气,大晚上的把老郝叫出去单挑。能想象得出老郝当时的窘境,笨嘴拙舌的一个人,遇到三胖那张不啻于王熙凤的嘴皮子,还没等他吐出一个字,就被训斥得呆若木鸡张口结舌服服帖帖……如今有两个胖妹子左右加持,老郝很识时务地佛系了,随缘,随她们去吧,我可惹不起啊!
看吧,读书是有好处的,眼前的事儿变得有据可循,有理可依。追根溯源,原来很久很久以前,人类就是这个样子了,这样一了解,也没那么多困惑迷茫了。
心理学家做了测试,发现在压力之下,女性更倾向于与陌生同性为伴,和陌生异性在一起则会越发紧张,压力更大。
又有实验发现,这种倾向可能和激素水平有关,一种类鸦 片物质会在女性的交往互动中产生,可以起到镇静和缓解压力的作用……
哎呀,简单说吧,娘们爱聚堆儿,那是上瘾了。想想吧,体内开始产生类鸦 片物质 ,沉溺和乐此不疲,是不是都有了充分的理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