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斯文济世,天下归仁---读《论语》有悟

斯文济世,天下归仁---读《论语》有悟

作者: 马慕予 | 来源:发表于2018-01-01 01:08 被阅读0次
斯文济世,天下归仁---读《论语》有悟

宋代开国宰相赵普曾经说过,“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古人对《论语》的推崇之极。其实《论语》并非高不可及,它阐释的道理很简单,那就是告诉大家怎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生活。以今天的观点看过去,《论语》不仅仅是我们民族几千年来源远流长、生生不息的道德准则,它更是一本非常朴素的,能够以人伦为起点,教给每一个人在现实生活中获得心灵快乐,能够熟悉现代日常秩序,找到人生坐标的语录。

(一)《论语》中的“诚信”法则

《论语》内容或意境深刻,或平浅隽永,谆谆教诲引人深思。其中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言而有信”,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君子之信,交友之信,以及现代商业社会之信。

在当时,忠实于专制帝国的国家意识形态影响下,孔夫子高瞻远瞩,将天子命运与国家兴衰完全挂靠在一起。《论语·子张》中写道,“君子信而后劳其民,未信则以为厉己也;信而后谏,未信则以为谤己也。”意思就是说:君子取得信任以后才去调用民众,没有信任民众以为就是折磨他们了;民众取得信任以后才去向君王进谏,没有信任就以为是在毁谤他了。诚然,良好融洽的君臣关系需要靠彼此的信任来维持,信得过的君主会收到“群臣进谏、门庭若市”的盛况;信得过的君主民众都愿意为他鞍前马后;信得过的君主史书上才会有其光辉灿烂的一页。秦朝暴政,二世而亡;刘邦进京,约法三章。不一样的政令,不一样的历史。不难看出,历史只会选择那些老百姓信得过的君王。“人不信不立。”无论君王也好,平民也罢,诚信都是待人之本,处事之基。

《论语》中多次强调了诚信交友。子夏说,“与朋友交,言而有信”,曾子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但是,当今时代,人们似乎都感觉到,人与人之间已经没有了“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的冰清玉洁;没有了“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殷切鼓励;没有了“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情深意重,肺腑之交沦为“点赞之交”,每个人整天都挂着一张世故的脸,上面不约而同地爬满严肃的符号。所以,我们不得不重拾经典,来拯救自己日益粗糙的灵魂。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做人的首要和根本,孔夫子说,“人无信不立”,一个人只有真诚待人,才能得到他人的信赖。莎士比亚曾经说过:如果要别人诚信,首选自己要诚信。诚信是力量的一种象征,它显示着一个人的高度自重和内心的安全感与尊严感,它是一个人得以保持的最高尚的东西。只要你对自己守信,对朋友诚信,做到“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就不怕难以获得真正的友谊。

社会中人们越来越感受到信任危机的严重性与危害性,立足国内,毒奶粉、毒大米、地沟油日益猖獗,民众深受其苦。专项整治一波又一波袭来,可是它似乎并不能明显触动某些企业家们的已经麻木的信任神经。诚信的约束不仅来自外界,更来自于自律心态和自身的道德力量。温家宝总理曾经说过,“企业家的身上应该流着道德的血液。”一个企业要永续经营,首先要得到社会的承认与用户的承认。海尔有句著名广告语“真诚到永远”,海尔集团多年来积累的诚信声誉为其走向世界赢得了巨大的无形资产,做到了让品质为中国说话。放眼世界,正当日本人为历史教科书问题折腾得沸沸扬扬时,正当欧美商家把非洲防止治疗艾滋病药物的国家告上法庭时,日本人和美国人为何不用诚信的尺度衡量一下自己的所做作为呢?文明社会展现的是一张夸张的众生相,在兵不厌诈的商战中倾轧与挣扎,耳边不禁想起古印度的谚语:“聪明而又诚实的人应当寻觅,聪明而又狡诈的人应当警惕。”在生命的俯仰之间,诚信真的远去了吗?

孔夫子以“文,行,忠,信”作为教育学生的四项内容,他培养弟子不仅仅要求具有渊博的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品行修养。追溯历史,曾子以诚教育子女,商鞅以诚严厉执法,唐太宗以诚治天下,魏征以诚领兵作战,司马光以诚执书叩问┄┄诚信让人们明辨是非,引导人树立远大理想。诚然,所有人或许从小就受到过“狼来了”的教育,可是等他们长大以后,褪去了童真,学会了欺骗,披上了伪善,学术造假,生产掺假,选举作假,人们越来越善于透支早已存留不多的信任,来应付所有的行行色色。所以,我们这个社会应时刻呼唤信任的正能量,唤起大家心中不曾泯灭的道德。

“对人以诚信,人不欺我;对事以诚信,事无不成。”冯玉祥如是说。每个人都是社会中微小的个体,即使自己的力量很小,但只要你能够以诚待人,坦诚做事,孔夫子的教诲就不会离我们越来越遥远。你怎样,世界就怎样。

(二)《论语》中的“君子”之道

《论语》一书中,“君子”字眼儿共出现了一百多次,孔夫子所塑造的“君子”形象,已然成为华夏儿女们不懈追求的完美人格,其高大俊杰形象数千年来熠熠生辉,时至今日,它依然散发着独有的魅力,吸引着无数后人去敬仰,去学习。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君子要务实、本分,立足于现实而不忘本。作为普通家庭的孩子,我们从小踩着黄土地长大,无时无刻不在努力向上,努力认识自己所处的阶层并通过自己的智慧与汗水立志超越自己的阶层。可是,当我们夙愿得偿学而优之后,并在大城市里有一块立足之地时,我们又能否待人如黄土般热情、做事如黄土般踏实、身处逆境如黄土般坚韧?诚然,黄土地不仅仅养育了我们的躯体,更塑造了我们的性格,我们带着黄土地赋予的坚韧与朴实上路,永远务本,永远务实,永远平视他人。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当别人不理解自己时,君子并不会暴跳如雷。的确,君子心中自然有一杆衡量人间功过是非的秤,所以他忍得住非议、耐得住寂寞,决不因某种压力而折腰。忆往昔,孔夫子学富五车胸藏礼乐周游列国,漂泊潦倒如“丧家之犬”终身不悔;妻子病亡友人皆来凭吊,庄子方箕踞鼓盆而歌,惠子大不解然庄子精神超脱依然故我;陶渊明深居山林躬耕陇亩,家徒四壁箪瓢屡空悠然自得┄┄古今大贤虚怀若谷,其精神境界早已超出“人不知而不愠”的层次,正如《三国演义》中所言,“荣者自安安,庸者定碌碌。”他们追求的是人生旅途的旷达与安逸。我们又何尝不需要这种君子准测?“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将心事付瑶琴,努力做一个幸福的人。

子曰“君子不忧不惧”,但又提出“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诚然,一个人内心的安定在于多次自我反省,正所谓“一日三省吾身”。梁启超曾在南京学生联合会上演讲时,曾教育学生要做一个不惑、不忧、不惧的人。人生在世,需常怀一颗淡定从容之心,如能做到“万云飞动我从容”,则精神境界早已超出“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的淡泊。阳光明媚纵然向往,但是身处人生低谷时的阳光心态、超脱情怀更令人感动。

《论语》中将“君子”与“小人”进行对比,“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等等,“小人”是“君子”的对立面,孔夫子认为,走正路还是走捷径,是君子与小人的区别。如“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就是说,君子和小人每天惦念的事情是不同的,君子每天牵挂的是自己的道德修缮,小人则惦记的是自己的家乡;君子心中始终有一份规矩、法度,小人则满脑子是小恩小惠。其实,君子惦念自己的生计,也无可厚非。生存和发展是一个紧密的结合体,生存是发展的基础和保障,没有生存作为前提,所有高尚的事业都不过是镜花水月、空中楼阁。但是,当一个人过多地注重生存资料而不能自已,恐难以成大器。“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纵观历史,大清肱骨之臣和珅身居要职大肆搜刮富可敌国,毕生积累的巨额财产却抗拒不了嘉庆皇帝的一道圣旨。历史的车轮继续前行,近代刘青山、张子善之流已被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可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周永康、徐才厚、孙政才等巨贪逐渐浮出水面举国哗然。显然,他们背离信仰,离“君子”形象越来越远。

君子的力量永远是行动的力量,而不是语言的力量,君子崇尚实干,所承担的社会责任是比职业主义更高一层的理想主义。《论语》中为世人所树立起来的“君子”形象,是传统古人坚持“修齐治平”原则孜孜以求的风向标。当今社会需要有涵养、重内省、敢担当的君子走在时代的前列,为人类开启一个全新的时代,但我们不得不承认,这个社会是由君子与小人构成的,小人形象凸显君子人格,君子人格反过来又感召小人自省。时至今日,我们由衷感叹,还好有孔子,幸亏有孔子,中华民族延续千年的为人准则,必将继续延续,博大精深的“君子之道”将是一个永远的话题。

(三)《论语》中的教育方法

  “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百年之计,莫如树人。”教育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它关系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兴衰。忆昔孔夫子首创私学,因材施教诲人不倦,开启百家争鸣。从此,我们的思想不再停滞不前,心灵经受着文化的洗礼,经久不衰。

  《论语》中提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句话简单而意蕴丰富,时刻教育着人们:做学问,求知求实必不可少!孔夫子谆谆教诲萦绕耳畔,知与不知,如实相告并无妨。十年寒窗之苦,虽有囊萤映雪、凿壁偷光、悬梁刺股等千古美谈,然其生动背后,是一个又一个苦读学子的无限心酸。求知艰辛,应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我国古代学者刘开曾经说过,“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由此可见,学与问,相辅相成。但是,现实生活中也不乏南郭先生,或无真才实学滥竽充数,或不懂装懂自欺欺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虚心求教,“不耻下问”无疑是获得知识的有效途径。

  “学”与“问”是一个整体,同样,“学”与“思”更是一个整体。“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道出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只学习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得,只思考不学习就会有害。陈胜与人庸耕蹑足行亩,眼中已有始皇摇摇欲坠的江山社稷,一句“燕雀焉知鸿鹄之志?”震人发聩,这便是心远者的思考。卢梭曾言,这世上有两种人:一为忙忙碌碌,为生计,为功名利禄操劳不休之人;而另一种,则以一双冷眼静观世人来回奔走,这种人,便是思想者。这两种人,前一种是“我们”,平凡地生活于世间;而后一种则是“他们”,超脱于物质世界而高居于精神的殿堂之上。思考的高度固然重要,但也不能忽视学习的重要性。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一句写出及时复习的必要性。艾宾浩斯曲线反映,每个人对于学习过的知识都会有一个遗忘的过程,不及时复习恐将前功尽弃,及时并有效地复习,方能有新发现、新体会。可能第一次学习时还存在某些疑虑,回过头去查漏补缺,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其实,学习贵在方法,正确的学习方法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取得优异的成绩,不单单需要将自己埋于书山题海,更重要的是效率。被应试教育笼罩了十二年的我们,似乎觉得只有考试、只有成绩是最真实的,但是步入大学之后,似乎正慢慢改变着这种观念,成绩仅仅是结果,它并不意味着将来。央视著名节目主持人白岩松曾经告诉儿子,“如果你考第一,回来我打断你的腿。”人人争当第一,自然不乏不甘人后的竞争精神,但是也可能会产生某些不正确的手段,若不及时改正,等到步入社会,又不知会造成何等严重的危害。当今时代,老师的职责并非“传道、授业、解惑”那般简单,它更深层次地塑造国民性格,担负着一个社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明程度。

(四)结语

每一次品读《论语》,都有一种刮骨疗伤的深邃。愿这种深邃能够常伴我的左右,使我在失意迷茫、孤独无助时会自然而然地寻求治愈的良药。


推荐阅读:

    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

    于丹.《论语心得》,中华书局

相关文章

  • 斯文济世,天下归仁---读《论语》有悟

    宋代开国宰相赵普曾经说过,“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古人对《论语》的推崇之极。其实《论语》并非高不可及,它阐释的...

  • 2022-04-13

    2022年4月13日读《论语•颜渊》 【原文】 12.1:颜渊问仁。子曰:“克已复礼为仁。一日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

  • 陪娃日记:“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的启发

    【编者按】这是这周的反思的认知,近日读《论语》,“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对我有很深的启发,思考孩子的过去的行...

  • 百20

    普济天下 慈悲为怀 济世良心 悟园心语

  • 315、求同存异(《论语》子路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论语》子路23节,前两节讲小邦百年归仁,而天下归仁则是永远在路上,其实孔...

  • 《论语》共修(一五三)克己复礼:让大脑学会“暂停”

    《论语·颜渊》克己复礼:让大脑学会“暂停” 12.1:颜渊问仁。子曰:“克已复礼为仁。一日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为...

  • 开启自己的悦读时光

    《论语》 我们每天花10-20分钟读论语的内容。论语有20章的内容。半部论语治天下! 我没有读书,没有读论语。我每...

  • 20181205第196《论语颜渊》

    颜渊篇第十二论语目录 12.1 颜渊问仁。子曰:“克已复礼为仁。一日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 简书哲思周刊170601|克己复礼

    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论语·颜渊》 管仲,何许人也 作者:赵大山 孔子为管仲辩护,...

  • 论语悟读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个意思是:学习了东西后,要常常...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斯文济世,天下归仁---读《论语》有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oyzw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