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庆琳 江宁学校
一、一到九年级,家长们的聚焦点在变
一二年级的家长普遍关注孩子的身体健康情况好不好?是否诚实守信?是否开心?是否交到好朋友?老师是否喜欢他?家长主要关注孩子们是否适应了小学生活,家长们的关注点和孩子这个阶段的成长需求是基本一致的,所以,这个阶段的亲子关系一般都没有什么大的问题。
三年级孩子学业表现会出现“分叉”,有些孩子这个时候“跟不上”主要是学习习惯的问题。一些家长开始对孩子的学业出现焦虑情绪了。
四五年级,孩子10岁左右,是孩子形成小小的“自我意识”的一个小高峰。孩子开始有了“我喜欢什么”“我对什么感兴趣”“我想做什么”这些自主的想法,而不是像以前乖乖听从家长安排。对家长来说,就会感觉孩子脾气变“犟”了,不像以前那么听话了。
另外,这个阶段孩子关注点开始扩展到周边的同龄人和社会,有了“朋友”概念。而且孩子这个时候还特别重视“友谊”,虽然不太真正理解,但是和同龄人的交往会很容易影响到他们,而非学业成绩。
这显然和家长关注点不同—这个阶段影响家长情绪的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业成绩,因为马上就“小升初”了。家长和孩子的关注点有一个落差,亲子关系也就发生了一些变化,出现了一些磕磕绊绊。
六七八年级,正是青春期。这个阶段孩子会面临认识自我,悦纳自我(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别人是如何看待我的?我是我心目中那个样子吗)这个大课题。
这个阶段孩子往往对星座,生肖,血型等感兴趣。(希望了解自我)
六七八年级的家长关注点:学业。家长和孩子不同关注点已经形成了巨大的落差。
所以,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作为家长,我们未必一直都能切中孩子的脉搏。特别是在一些关键年龄段,我们的节奏未必踩的很准,很可能对孩子的了解会滞后于孩子的需求。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一样,在孩子成长的不同阶段要承担不同的任务。家长要有心理预期,并且适当地调整好自己的状态,承担起这个角色。
二、小升初衔接的三个关键点
(一)“换花盆”
孩子从一个阶段到另外一个阶段时需要一个过渡,需要一些外部力量帮助他进行顺利转化,这个阶段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衔接”。
帮助孩子从心理认识上,学习习惯上向初中过渡。六年级上半学期主要任务就是培养孩子初中的学习习惯。(上课认真听讲记笔记,课后认真完成作业,做好预习和复习,培养和老师,同学的交流能力和习惯…)
这个阶段孩子会面临很多变化。小学科目少,很多老师天天见面。初中科目多,老师不像小学天天盯着孩子。所以,这是培养孩子自制力的好时候。(为自己学习)
家长可以给孩子定一些简单目标,如果孩子可以完成,家长就应该放手,如果不行,家长可以进行引导。有空间才能成长。
(二)和孩子的交流方式要改变,话语系统要改变
从孩子关注的话题切入“我是谁”“我想和谁交朋友”“有对学习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我喜欢哪个老师不喜欢哪个老师”等等。
学会倾听很重要。不要着急否定孩子的感觉。
如果家长一直用“不用怕”“别紧张”这种要求压制孩子自身的情绪体验,他可能慢慢就失去了体会,面对,处理这些情绪的机会和能力。
家长在这个阶段应该尽力帮助孩子了解自己,接纳自己,喜欢自己。
(三)压力管理问题
家长如何看待考试分数。(小学考教一体,初中开始考核扩展运用,考教分离,高中选拔性更强。)
初中阶段的学习中需要培养观察,验证,调查,合作,查找资料等方法。
六七年级孩子需要时间进行探究探索,需要时间培养自己的兴趣特长,需要时间动手动脑,需要时间运动。
在我看来,一个真正功能良好的家庭应该是这样的:不管你在外面经过多少风吹雨打,回到家里就感觉很安宁平和,可以积蓄再次飞翔的勇气和力量。要形成这样的氛围,就需要我们家长的智慧和努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