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家庭总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才各有不同。这句话是促使我读这本书的初衷,我以为这本书讲的会是一个叫安娜的贫苦女子在万恶的旧社会中历经苦难,最后香消玉殒,结局加上作者对社会的批判以及给读者的启示而结束。看完才知道我还是太肤浅,不懂浪漫,也无情趣。
亚当和夏娃因为在伊甸园偷食禁果而被逐出天堂,我们都知道这是因为毒蛇的诱惑。本书中的安娜也步了后尘,受诱惑,纵情于一时欢乐,最后不得善终。
整本书的内容其实十分简单,讲的就是一个出轨女人不幸的一生,因为出轨,因为堕落,所以不幸。表达的是作者对婚姻、爱情以及家庭的一种思考。
这个出轨女人就是书中的安娜,她是带着任务出场的,是为了调节哥哥出轨导致的家庭矛盾而来,是来拯救这个即将破裂的家庭的。这个任务安排在故事开头有着深深的讽刺意味。
安娜刚一出场便令年轻英俊的伏伦斯基一见倾心,伴随安娜出场的还有火车站的一位工人,那位工人因疏忽而被压死在铁轨上,死状惨烈。遇见伏伦斯基是安娜不幸的开始,惨死的工人则是冥冥之中的一个预兆。
书的前半部分我一直倾倒于安娜的美,作者从很多角度描写了安娜的美丽,那是一种有生命的美,是活泼而灵气的。安娜作为一个上流社会的贵妇,她优雅而有风韵,成熟且妩媚。是任何男人见了都会为之心动的女人。作者在书中是这样描写她的:“她的魅力在于她这个人总是比服装更引人注目,装饰在她身上从来不引人注意。她身上那件钉着华丽花边的黑衣裳是不显眼的。这只是一个镜框,引人注目的是她这个人:单纯、自然、雅致。”
安娜•卡列尼娜作为文学作品中的经典是有原因的,书中的每个人物都生动而清晰,有着独特的性格,安娜更是无法复制。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拥有了一切的女人却不得善终,与她的性格和她身边的人有着很大的关系。书中与安娜命运紧紧相连的是丈夫卡列宁,以及情人伏伦斯基。在我看来,安娜不幸的一生大多是自己的咎由自取,她厌恶丈夫的虚伪和懦弱,但丈夫对她实在是仁至义尽,她怨恨伏伦斯基不够爱她,但伏伦斯基并没有对不起她。
她本有平凡安定的生活,但依旧在伏伦斯基夹杂虚荣的追求中,没有禁住诱惑,抛弃了家庭,选择了与心中的真爱在一起。而这个选择也导致了她生活的巨变,为本书迎来了高潮。
安娜在抛弃所有选择了与爱情在一起却又开始怀疑爱情,她开始变得惶恐不安且多疑善妒。后期的安娜十分病态,以至于开始了与爱人相互折磨的境地。
对她后期有如此剧烈的情绪波动我很能理解。通读整本书,作者对安娜的感情是批判的,他并不认为安娜懂得爱情,且安娜本身苦苦追求的爱情本就十分空洞,以至于她并不确信自己是否得到了爱,于是想要一遍一遍的求证,这个求证的过程是痛苦的,是恋人的苦苦保证和誓言来堆积的,但依旧也只能换来片刻的平静,且这种平静极为脆弱,有时只需爱人的一个眼神就能将她心中对爱的信仰摧毁殆尽。
安娜的死是伴随她出场就埋下的伏笔,从书中来看,从安娜出轨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她后面的人生将不再平静。出轨这件事将她从一位上流社会的贵妇变成了一个人们口中堕落的女人。
出轨之前的她有家庭,有社交圈,有名誉。而选择伏伦斯基后她才发现只有爱情,只有爱情本来也是幸福的,偏偏爱情这个东西太虚幻了,若有若无,她时而觉得自己拥有了一切,时而又觉自己一无所有。她后期的生活就像沙子堆起的城堡,在不停的坍塌重建。她的出轨将自己推到了风口浪尖,一旦她被情人抛弃那她将一无所有,被人唾弃和不齿。这种不安全感使她极为痛苦,死亡是她能得到平静的唯一办法。
安娜与伏伦斯基的感情来得太汹涌澎湃了,经不起一点怀疑,动摇了安娜对爱的信仰就是动摇了她生命的根基。
作者在写这本书时运用了很多对比的手法,与安娜这条线平行的是列宁和吉娣的婚姻和爱情,作者将两条线交叉进行,且在列宁这条线上着墨更多,思考更多,以至于很多时候我都将安娜这条线看作是书中的副线。
而列宁和吉娣也更像是作者心中爱情和婚姻真正的模样,有忠贞和责任,婚后生活也如涓涓细水般在阳光的照耀下静静流淌,平静而满足。文中的列宁也像是作者的一个化身,他对生活、婚姻和爱情有许多自己的哲学,读的时候也很令人深思。
伏伦斯基和列宁也是天差地别,他们一个是混迹于名媛贵妇交际圈的青年才俊,一个是在乡间田园种地打猎的地主。两人在生活习性和性格方面都有着巨大的不同。一个是带着虚荣之心追求安娜,一个则是怀着赤子之心等待爱情,从作者为这两条线安排的不同结局即可看出其对婚姻和爱情的看法。
通读本书可以看出作者其实并不喜欢安娜,他笔下的安娜恃美而骄、自私、虚伪、对待婚姻更是不忠。爱让人生,爱让人死,即便是安娜这般智慧和美貌的女子也没能掌控住它。也是因为作者的不喜欢所以安娜有了个悲惨的结局。是作者对她出轨的一种谴责,一种惩罚。
读完本书不禁又让我开始思考起爱这个字的含义了,古往今来有无数的文人墨客高歌它,它也是文学作品中永恒的主题,尽管说来俗气但永远不会过时,只要人类还存在,它就不会消失,我思考了许久也未得出结论,但我钦佩于安娜的勇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