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孝經改錯

孝經改錯

作者: 座客苍凉 | 来源:发表于2018-07-02 20:02 被阅读99次

孝經改錯

 《孝經》為戰國著作,非孔子所述。其說亦誤,不可用。

《說文》:“孝,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 《墨子·經上》:“孝,利親也”,《荀子·王制》:“能以事親謂之孝”。孝之本誼廑如此,而《孝經》之孝則不然。一曰:“夫孝,天之經,地之義”(《孝經·三才章》),大肆夸張其作用。微恉殆在本五行為說。《春秋繁露·五行對》解 “天之經”曰:“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爲冬,金爲秋,土爲季夏,火爲夏,木爲春。春主生,夏主長,季夏主養,秋主收,冬主藏。藏,冬之所成也。是故父之所生,其子長之;父之所長,其子養之;父之所養,其子成之。” 解“地之義”曰:“土者,火之子也。土之於四時無所命者,不與火分功名。木名春,火名夏,金名秋,水名冬。忠臣之義,孝子之行,取之土。”即荀子所譏“子思唱之,孟軻和之”“案往舊造說,謂之五行”。亦與騶衍“五德”“主運”之說相表裡。一曰:“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 (《孝經·開宗明義章》),極力擴充其內涵。此文《太史公自序》嘗引之。將孝之內涵由“事父母”擴充至事君與立身,其說出於曾子後學。《曾子大孝》稱:“身者,親之遺體也。行親之遺體,敢不敬乎?故居處不莊,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蒞官不敬,非孝也;朋友不信,非孝也;戰陣無勇,非孝也”。(《諸子略·儒家》有《曾子》十八篇,十篇存於今本《大戴禮記》中)。

《孝經》章末憙膚引詩書,六國時鄒魯儒家文體也,《禮記》中“大學”“中庸”“坊記”“表記”“緇衣”皆如是,《莊子·天下篇》所謂:“其在於詩書禮樂者,鄒魯之士、縉紳先生多能明之”。且,《孝經》引文亦暗襲《曾子》,如“感應章”:“孝悌之至,通於神明,光於四海,無所不通”,下引《大雅·文王有聲》之六章。即襲《曾子大孝》“(孝)推而放諸東海而準,推而放諸西海而準,推而放諸南海而準,推而放諸北海而準。詩云:‘自東自西,自南自北,無思不服’。”然《孝經》持論較《曾子》更為邃密,《曾子本孝》:“君子之孝也,以正致諫;士之孝也,以德從命;庶人之孝也,以力惡食”。而《孝經》竟有天子、諸侯卿大夫、士、庶人五等,此晚出之的證。章雖云五,《孝經》之精意在“士章”,蓋戰國時公族式微而士人用事,張儀、蘇秦輩皆士也。“士章”曰:“以孝事君則忠”“資於事父以事君”。即“聖治章”所說:“父子之道,天性也,君臣之義也。”欲推事親之孝合于事君之忠,所以得擴充孝之內涵、夸張孝之作用。溷同忠孝之說亦出於曾子後學。《曾子本孝》:“忠者,其孝之本與”。《曾子立孝》:“君子立孝,其忠之用,禮之貴”“君子之孝也,忠愛以敬”“未有君而忠臣可知者,孝子之謂也”。

然《曾子》《孝經》實與真孔子學扞格。亞里士多德持論,凡真蘇格拉底言謂之Socrates,柏拉圖對話所託謂之ho Socrates,即“此蘇格拉底言”。真孔子學與諸子依託亦宜區別。《莊子·人間世》嘗引仲尼答葉公之言:“天下有大戒二。其一,命也;其一,義也。子之愛親,命也,不可解於心;臣之事君,義也,無適而非君也。”命者,天命,不可改易者,由人格神諄諄之命令引申而出;義與宜通,因適宜而君臣合。孝,命也;忠,義也。二者不可掍殽,故孔子論政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論語·顏淵》),而不稱“君父君父臣子臣子”。《孝經·廣揚名章》:“君子之事親孝故忠,可移於君”。《孝經·紀孝行章》:“事親者居上不驕,為下不亂,在醜不爭”。以忠孝為一物,是溷同天命與義合。蓋孔子之說本平正,而子夏後學演為孔氏左翼(left),其極至於天命、義合俱歸於消泯,即“公羊三世”之“太平世”。《小戴記·禮運》:“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春秋》“定六年,季孫斯、仲孫忌帥帥圍運;哀十三年,晉魏多率師侵衛”,舊說王者治定,《春秋》無所復譏。譏二名,欲天命消泯,近乎孟軻所稱“無父”。《春秋》託王於魯,王者無外。哀公之世魯無鄙疆,諸侯之伐魯者皆言我,則義合終歸消泯,近乎孟軻所稱“無君”。曾子學派為孔氏右翼(right),懼“太平世”之說恢張過甚而亟攻之,見於《小戴記·檀弓》。子夏喪子、喪明而曾子怒曰:“商,女何無罪也?吾與女事夫子於洙泗之間,退而老於西河之上,使西河之民,疑女於夫子”。故曾子後學亦必改孔子平分天命、義合之說,以事親之孝等于事君之忠,俾家、國得永固焉。

事親,命也;事君,義也;家,命也;國,義也。命與義界域劃然,本不可溝通為一。華語“國家”者,國為諸侯封地,家為卿大夫采邑,連言表邦域之中,非謂“資於事父以事君”。猶盎格魯言county,出於伯爵count(古法語conte拉丁語comes)。西人之論國家源起者,或蕆於“民約”,或出乎“強力”,不溷家、國為一物。洛克為“民約說”巨擘,分析“命”與“義”最為明晰。親權即孔子所謂“命”。為嚴父慈母撫育童蒙之權,不可及於貲貨,不得淆於為政,子女智行完備則止。治權即孔子所謂“義”。人主以之捄亂止爭,本於民約而給庶民之求、養黔首之欲。(《政府論下·綜論父權、政治權力、專制權力》:“近年來關於政府理論的重大失誤是混淆了幾類彼此不同的權力”。)恩格斯為“強力說”巨擘,以“命”與“義”為相反相成。氏族出於“普那路亞家庭”,駸而階級分化,氏族由衛護百姓之機構變為壓迫群氓之工具,國家於是出焉。(《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野蠻與文明》)曾子後學說既難通,推論亦多不確。《孝經·諫爭章》:“天子有爭臣七人,雖無道不失其天下……父有爭子,則身不陷於不義。故當不義,子不可以不爭於父,臣不可不爭於君”。臣、子諫爭之義務全同,斷非孔子之言。《春秋》“莊二十四年,曹羈出奔陳”,《傳》曰:“曹無大夫,此何以書?賢也。何賢乎曹羈?戎將侵曹,曹羈諫曰,戎眾以無義,君請勿自敵也。曹伯曰不可。三諫不從,遂去之。故君子以為得君臣之義”。“命”與“義”兩分,事親有隱而無犯,事君三諫不從可以去,故夫子褒進曹羈。儒者欲尊師仲尼,勿用《孝經》《曾子》之諓言可也。然有若曰:“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論語·學而》)以家庭為培育美德之所,與《孝經》《曾子》似同而實異,較為無弊。

相关文章

  • 孝經改錯

    孝經改錯 《孝經》為戰國著作,非孔子所述。其說亦誤,不可用。 《說文》:“孝,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

  • 孝經

    開宗明義章·第一 仲尼居,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順天下,民用和睦,上下無怨,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

  • 孝經

    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毁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

  • 人生

    走錯了很多路。看錯了很多人。選錯了很多事。但這些只能無所謂了。都已經過去了

  • 樂孝當下——讀通札記(403)

    讀文白對照本《卷四十》,感:1、樂孝當下。父母,子之本,當為孝!何謂孝?《孝經》言:夫孝,天之經,地之義,人之行也...

  • 我一定會回來的!

    我以為經歷了618的分別,多少有點成長,起碼不會哭的像小孩。但是我錯了,而且錯的很離譜,在去機場的車上,眼眶已經有...

  • 2018-09-20曾經對過的時間錯過的你 曾經錯過的時間對過

    曾經對過的時間錯過的你 曾經錯過的時間對過的你 不知道你心裏是否會有這麽一個人 一個在心裏住了很久的人 永遠不會拿...

  • 六字孝經

    奉勸智慧賢良,在世要敬爺娘 朝晨焚香供養,報答天地上蒼 父母養兒辛苦,懷胎十月己長 臨生下世之日,如刀割腹破腸 性...

  • 《離騷經》5

    临抄文徵明《離騷經》5 衆女嫉餘之蛾眉兮,謡諑謂餘以善淫。 固時俗之工巧兮,偭規矩而改錯。 背繩墨以追曲兮,競周容...

  • 永乐大典之四百八十五一东【忠】字

    永樂大典 永乐大典卷之 一東 卷之四百八十五 【忠】字条 忠經 馬融忠經《序》曰:《忠經》者,蓋出於《孝經》...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孝經改錯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peyd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