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成长更快,光靠长知识已经落伍了。
那要靠什么?
靠的是系统。
1. 什么是系统?
如果成长是一场战斗,零散的知识就是身上的枪支弹药,攻击性自然是有的,但随时会打光。可系统,是一艘航空母舰,武器,补给,指挥系统,要啥有啥,它的杀伤力轰得小米加步枪屁股尿流。
很多大牛们也都在提倡建立系统,那到底什么是系统呢?
我研究了2年,终于搞清楚了:系统就是知识管理基础上的思维体系。
翻译成人话就是:规整后的知识库 。
再来个比喻就是:系统就好比一个书架。
我们习惯把书放在书架上,还要给书架分区,比如,第一层放文学书,第二层放英语书,第三层放健身养生书,等等。每每买了新书,就放到对应的区域。
打造个人系统,就好比给脑子里建了个书架,我们姑且叫做“脑架”吧。我们把学到的各类不同的知识,道理,方法,分门别类的放在脑架的不同地方,每一条知识或思想就好比一本书,用的时候就去固定的位置拿,有了新的收获就继续把它规整到架子上。
久而久之,这个“脑的书架”就会变得越来越丰富,甚至由“脑书架”变成“脑图书馆”了。
而实体书架和大脑书架虽然类似,但有个最大的区别。实体书架上的书,是静止而独立的,可大脑书架上的知识(思想),却可以来回穿梭,互相串门。如果你的大脑再勤快一点,还有可能让这些思想“相爱相杀”,创造出新的“品种”,而且绝对是亲生的。
买实体书架是为了存储,而搭建大脑书架的最终目的,是在整合信息的基础上,生成“好想法”“好主意”,这种创作能力就是当今社会最稀缺的能力。
2. 为什么要打造系统?
听起来还是很复杂,为什么要费力整这么个玩意儿呢?
直接点说,就是没有这个玩意你会很惨,有了这个玩意儿你就有了“开挂神器”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体验?
觉得自己看了不少书,却根本记不住具体的内容;看到一条信息,隐约觉得在哪里见过,却又说不清楚。
想写点东西,灵感时有时无,想用的素材找不到,找到了的又理不清头绪,在一堆似是而非的“道理”中晕头转向,最后叹息一声,算了吧。
虽然经历了很多事,积累了很多经验,事发当时感慨万千,事情过后,过眼云烟。在以后的日子里继续踩坑犯错,一点都没长进。
这就是没有系统的下场。你的所见所得,所感所悟,就像飞扬在空气中的尘土一样,群魔乱舞,太放纵了,完全没有管束。
当你想点兵点将,把他们派上用场时,他们哈哈大笑,说你“so young ,so simple ”
一旦系统接手,小样儿一个个唯命是从,该回哪回哪。然后混吃等死的散兵游勇,就变成了纪律严明的军队,随时待命,准备出击,那战斗力蹭蹭往上飙。
有了系统,看了就没白看,读了就没白读,每一种体验都是宝贝,那才叫“人生没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凡有用的,通通收编整理,理清关系先存起来,等着被“重用”的一天。
用的时候,那叫一个得心应手,心之所想,触手可及。因为你知道关于学习的放在了大脑的第一层第一格,关于感情放在了第二层第三格,关于工作就放在第三层第四格……
纳尼? 嗯?大脑还能这么分?
大脑自然不能这么分,我们需要找它的代理。
3. 怎么打造系统?
听起来,又似乎是个好复杂的事,“不是咱们这种普通人能干成的事儿呀”。
以前我觉得自己建立不了系统,是因为自己脑子有问题,天生不适合搞这种“大脑建筑”,真的太难了,我哪能分清大脑里的第几层,第几格啊,总不能把脑子挖出来,一笔一笔的画吧。谁能这样分清,谁变态啊。
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让我窥视到“天机”,哇靠,原来简单的跟0一样。这个天机是这样来的。
有一天,我朋友给我推荐了一个写作软件,叫scrivener,我看了她在scrivener软件下的写作系统,下巴要掉下来了。
这个软件左边是目录树,这里你可以随意的分门别类的建立文件夹,文档,它可以呈现整本书或整篇文章的框架结构。
右边是打字区,你可以随意选择左边任意一个文档开始写,完全摆脱传统的从上到下的布局限制。还记得word里怎么写的嘛? 往上翻,往下翻,累死你。这里你可以随时跳跃,这段没思路了,不管了,跳过写下一段。比如我写这篇文章时的布局时这样的:
我朋友说她要写本书,然后她就先在左边目录树建了个书的框架,开始大量的阅读,每看到相关有用的信息就把它扔进对应的文件里,再根据新的信息,新的思路,继续扩建文件夹,完善框架。
不久,她的一本书的系统就建起来了。
好像一个手术医生做好了所有术前准备,然后她就开始“操刀写书”。 又一个不久,她的书写的差不多了。
整个写的过程,她有的是素材,她就眼睁睁的看着这些素材,然后想啊想啊,创作出了自己的内容。不写的时候,她就继续没底线的看,整个阅读浏览的过程,只要碰到有用的信息,就直接“绑”到系统里。
怎么判断信息有没有用?
系统框架在那摆着呢,这个框架能使人的感觉像安了“雷达”一样,变得异常敏锐。那游离在外的海量信息,就像瞬间被大规模贴了“标签”一样,一拎一个准儿,衣锦还乡,百鸟归林。
这种搜集信息的感觉,大概像你在村里遛弯,见到一个人:
“ 这不是老李家的大儿子嘛,来来来,到我碗里来”。
再见到一个人:
“这不是老刘家的小媳妇吗,长得真俊呀,来来来,到我怀里来。”
一个都跑不了。
就这样仅一个scrivener文档,就从根本解决了信息归类,素材整理的问题,从此再也不用经历“看过记不住,想用找不着,想写写不出”的尴尬。
紧接着,我就发现,我的天哪,这一个scrivener文档,何止能用来写,它本身不就是一个系统吗?
只要我们把成长过程中的每一个主题:学习,生活,工作,婚姻设置成一个个文件夹,然后把遇到的相关信息、自己的思考放在对应的文件中。
然后就想啊想,想啊想,让这些散乱的信息,独立的文件夹,规整到脑架上,让他们链接碰撞,形成网络,不就生成这个主题的“系统”了吗。
发现这个系统后,我获取知识的欲望才真正叫“如饥似渴”。不久之前,我看书的兴趣变得很低,因为觉得看过之后也记不住,除了当时的“顿悟”,不知道还能有什么用。
现在,每看一本书,一篇文章,一点信息,我就想着有没有什么东西值得我放在系统里,大到经典理论,小到一个精妙的用词。这个系统就像我养得一个孩子一样,我迫不及待的要把它喂肥喂大。
4.打造系统的关键点在哪里?
hold on ! 等一下, 你说的这个建系统,感觉就是个“复制”“粘贴”的活儿呀?
肤浅了吧,建系统虽然确实会大量使用“复制粘贴”这个动作,但其过程另有深意啊。
举个栗子:
你看到一篇关于“刻意练习”的好文章,你是把它放在学习区呢,还是成功区呢。
这时你的大脑领了任务,开始干活了:
“刻意练习讲的是,怎么告别低水平的勤奋,实现高效的学习,那么可以把它放在学习区。”
“而任何领域的成功,都不是轻松有趣的,必须经历大量“刻意练习”“精心打磨”,所以也可以放在成功区。”
“那学习区和成功区,是什么关系呢?学习是过程,成功是目的,学习是原因,成功是结果,但学习又不能直接导致成功……那到底具备了哪些条件才能成功呢?……
(此处省略1万字)
所以,你把一条信息,放在哪里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你”要把它放在哪里,“你”为什么把它放在那里,因为这是“你自己”的系统。
就是这个“识别信息,思考摆放,梳理关系”的过程,才是建个人系统最宝贵的部分,因为这时生性懒惰的大脑才会被强制开始工作。在这个过程中,信息规整只是最基础的工作,关系才是你要下功夫的地方。
在这个过程中,你还会发现以前很多杂乱的知识点之间有了联系,以前很多看起来高深的东西,背后其实都是最简单的普世智慧。
渐渐的,大脑里之前忽闪忽闪,若有若无的思想点,会变成坚固的神经网络。系统里本是互不相干的内容,开始串门,穿梭,互通,甚至合并为一家子,生娃造人,整出更多的小系统出来。
然后你又会发现,传说中“ 认知模型”“知识晶体”“知识单元”,也没有那么神秘,接地气的讲,就是你把杂乱的信息,梳理合并后,整理成一个个文件夹嘛,专门存放那些用处广泛的浓缩精华,这些精华既可以是别人说过的,也可以是你自己创造的,当然最好的状态是你自己创造的。
渐渐的,我又发现,一个系统就是一个大脑啊。你想啊,凡是放在系统里的东西,都是你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正是这些东西在“塑造大脑”,把大脑里的东西全部倒腾出来,就是一个系统。
如果说人和人最大的区别是大脑,那是不是也可以说,人和人之间最大的区别在于系统。这里的关系大概是这样:人≥大脑≥系统。
系统其实永远没有建成的一天,只要你的大脑还能接收信息,就可以一直让系统不断的扩建下去,变得越来越高级。
从这个角度看,相比晚建系统的人,早建系统的人在竞争中更容易胜出。相比有系统的人,没有系统的人会输得很惨。
小说《车轮下》写到:面对呼啸而至的时代车轮,我们必须加速奔跑。有时会力不从心,有时会浮躁焦虑,但必须适应。它可以轻易地将每一个落伍的个体远远抛下,碾作尘土,且不偿命。
我觉得这个系统,也许不能保证我们一定成功,但至少能让自己活得清楚明白。
5. 怎么更高效的打造系统?
关于这个系统的代理软件,除了scrivener ,还有其他选择,比如印象笔记,我没有深入研究,据说特别强大。
知识管理大咖成甲就在用印象笔记记录,管理素材。我喜欢的作家万维刚,也大力推崇印象笔记,他用印象笔记来管理素材,用scrivener 来写书。相比印象笔记,scrivener最大bug是电脑和手机不能同步。
其实早在2年前,万维刚在他的书里就提到了scrivener 软件,当时我觉得自己又不写书,就没去体验它。
早在2年前,李笑来就说他看书基本只看电子版了,因为电子版书检索搜集信息更方便,所以他建了个自己的电子图书馆,还详细介绍了方法。
当时我觉得自己又不写书,用不着那么高级的东西。况且,看书还是看纸质书有feel啊。
于是我还是用最原始的方法看书,看到好东西还是划线,摘抄,或拍个图片,在手机里乱扔着,就像自己的思想一样居无定所,漂泊流浪。
现在想来,太傻啦吧唧了。不知道,不气人,知道了不去做,才气人,如果我早点觉悟,说不定现在市场上又多了一位大咖(脸红)。所以, 以后牛人用什么工具,啥也别想,直接用就好了。
搭建系统时,我用的最高效的方法就是,看电子书。
以前,我对纸质书有浓厚的情感,没有书香,怎称得上阅读。 现在不自恋了,看书尽量找电子版,用的最多的是“微信阅读”,然后是kindle ,主要因为它们可以一键复制粘贴笔记,一把扔到自己的系统里。
找不到文本电子版的,就再找pdf格式版,用软件转换,扔进系统里。
只能看纸质书时,就把需要的页面,段落拍照,用“传图识字”软件,转化成电子版,扔进系统里。
就这么看呀看,做呀做,扔呀扔,我的系统由一粒种子,已长出了两片嫩叶子,一天比一天丰满,我期待它长成参天大树,我知道他一定会长成参天大树。
我从没有像现在这样活得清楚明白,欣欣向荣。感觉一切的困惑,收获,目标突然有了家,系统就是它们的家。有事没事回家看看,心理就踏实不少。
你看,有些事情,只有你做到了,才能体会到好处,一旦体会了好处,你就再也回不去了,这就是升级。
而没有做到的人因为没有体会到好处,就不去做。不做,就体会不到好处,妥妥的恶性循环。所以,大部分人就这样停在了原地。
如此说来,想要遇到更多升级的机会,还是要多尝试啊,尤其是要多尝试那些牛人正在使用的方法。
我觉得,建系统就是那个“牛气哄哄”的方法,试试吧,你一定会收获惊喜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