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知道,日军的战斗帽是于1938年6月被正式采用,但从海量的侵华日军老照片中,却分明看到在这之前,鬼子头上就已经普遍戴上战斗帽了,如下图:
![](https://img.haomeiwen.com/i3663306/a1f325dda6e9e74a.jpg)
从图中可见,这是日军于昭和12年(1937年)9月1日出版的画报,这时战斗帽还没有成为制式,但画报上的鬼子兵却是一水的战斗帽。
关于战斗帽,有两个问题容易造成误读,应予说明。
其一,虽然战斗帽是1938年6月1日正式采用的,但实际出现要早得多。
可能与日本军阀经常以武力干政的习性有关,亦或是下克上的弊病所致,在日军中,经常有早于朝廷或军部规定便在某个部队开始统一某一服装的情况,而且这往往还不是小范围的。这其中,就有这战斗帽的使用。
至少在1932年时,关东军中便出现了一种名叫“椀帽”的轻便军帽,这种“椀帽”就是后来的战斗帽。
![](https://img.haomeiwen.com/i3663306/0d0c3517d44ef766.gif)
该椀帽没经过军部,也没有他们皇上的敕令,就在关东军首先戴上了。不过说真话,战斗中,战斗帽的确比大檐帽要方便。以前戴大檐帽时,如果要换戴钢盔,必须将大檐帽摘下才行,而战斗帽没骨架,很软,可以不必摘下即可直接戴上钢盔。
![](https://img.haomeiwen.com/i3663306/de6228cf9e9a977c.jpg)
这是日寇占领南京后于1937年12月17日举行入城式时的老照片,从松井石根以下,全部都是战斗帽。
所以在1938年之前看到鬼子兵头戴战斗帽,那不是错误,如果影视中这样表现,也不是穿帮。
战斗帽又称略帽,分成很多种,比如帽两侧的三个气孔,早期是用手工锁边,后期则用金属铆边,战败前的战斗帽干脆省略了勇气孔;比如既用于装饰也用于系在下巴上防止帽子脱落的那条带子,早期是皮质,后期是布质,南洋地区作战的部队则用椰子纤维制成;比如帽子的材质,有毛绒的,有布的,有的有衬里,有的没衬里,等等。但所有这些,如果不是在近距离细看,则不易分辨。
战败前的日本军队有一个象征性的装饰——脑袋后面的屁帘——正规说法是军帽垂布,是为了在热带作战时防止蚊虫叮咬和太阳晒伤的,但实际上在北方作战的鬼子兵也有这个东西。
![](https://img.haomeiwen.com/i3663306/6e52391e27b2ca51.jpg)
关于军帽垂布,正式颁布使用也是和战斗帽同时,1938年6月1日,但实际使用要早得多,至迟在日本侵占台湾后就已经出现了。
![](https://img.haomeiwen.com/i3663306/40354136d64103d1.jpeg)
对于上图,有不同的解说,有说是侵占台湾时所摄,有说是日俄战争时所摄,但不管怎么说,从士兵头上的军帽样式看,这显然是在昭五式军服采用之前。
其二,战斗帽,也是二战时日本人的国民帽,曾以规定的制式在全民中普及,不论士农工商,不分男女老幼,都普遍戴着。
![](https://img.haomeiwen.com/i3663306/73c55f85390eb13c.png)
上表是1940年11月1日,日本帝国通过第725号敕令,颁布的国民服的制式。这是一个体系,包含了上衣、中衣、袴、帽、外套、手套、鞋等等,采用什么质地、什么样式,都有规定。这其中的帽子(乙型),就是照搬的陆军略帽。如图:
![](https://img.haomeiwen.com/i3663306/d0b171a7c3e784ed.jpg)
请看上图中乙型国民服的帽子,是不是和鬼子兵的战斗帽一模一样?
![](https://img.haomeiwen.com/i3663306/a0fb95288831ba63.jpg)
这是经常被误读成日军女兵的图片,实际这不过是戴了国民帽的日本女工而已。所以,切不要以为只要戴了战斗帽的就一定是鬼子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