剥去故事中的爱情、战争等情节,我们来静下心来分析一下一些关乎宇宙终极问题的探讨。
A.我们的世界为什么是现在的样子?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时至今日,前沿物理学在理论研究所探寻过程中已经逐步接触到哲学的范畴,人类等其他已知同类形态生物的本质如果仅仅如同丁仪所言“自己也是空间”,那么生命的意义是什么?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关于人类当前在“长度”尺度上可以观测到的范围:
1.上限:137±2亿光年,一光年=9.461*10^15米,所以上限长度为1.3*10^26米
2.下限:普朗克长度 1.6*10^-35米,有意义的最小可测量长度,相当于一个质子直径的1/10
实际上,人类仅仅在“长度”尺度上就已经被封存在10^26~10^-35的范围内,不可突破,不可向外观测。
当宏世界的量子态以宏观形态展现在人类面前时,人们可以清晰地观察到微观世界中最为神秘的“观察者效应”,即观察者的存在与否对于量子状态的巨大影响:概率云状态或确定状态。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参考学习:
“惠勒--光的延迟选择实验”,(未来决定现在)
“托马斯杨--双缝干涉实验”(观察者之变)
以及王阳明心学中提及的“花的状态”:王阳明在《传习录(下)》中说过一句有名的话:“ 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量子效应仅仅因为存在于我们世界中的相对微观世界中,因而没有引起大多数人的瞩目,也没有引起我们相对宏观世界的事物运行规律。
BUT!这所指的微观世界仅仅是由于相对我们的宏观世界而设定的。那么,我们可以理所应当地推论,生存在微观世界中的生物存在并认知的世界观是建立在量子效应基础上的客观规律上。对于他们来说,THAT'S A Different World!
进一步思考,我们认为的宏观尺度相对于更高一级尺度上的世界是否也是相对的微观?为何量子效应没有能够作用于我们这个所谓的、对于另一个高级尺度世界而言的“相对微观世界”中?!
那么~
推论1:我们的世界是独特而唯一的,不受所谓相对宏观或相对微观的影响,能够独树一帜地保持自身独特的事物运行规律,不会受量子效应的影响;
推论2:我们的世界同样在尺度层面上会被比较为“相对微观世界”,量子效应同样可以作用在我们所处的这个尺度的世界上,而唯一能够使量子态无处不处于确定的坍缩态、无处能够展现量子效应所可能展示的测不准效应、量子纠缠效应、概率云事件,我们只可以认为是存在一个能够观察到我们世界的这个尺度上的所有行为,并能够无时不刻无微不至地保持对我们世界所有相对宏观尺度的事物进行观察行为的“观察者”存在!
亲爱的读者,你们觉得如上两个推论中哪一个更加值得信赖呢?
B.客观世界的样子
现代物理学所描述的宇宙图象:宇宙是几何的而不是物理的。人自己也是空间,羊肉和人都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的,而这些粒子,都是在微观尺度上弯曲的空间。在宇宙大爆炸后极短的时间内,整个空间都是平滑的,后来,随着能量级别的降低,空间出现了皱折,这就诞生了各种基本粒子。一直让我们迷惑的是,这些皱折为什么都是微观尺度?难道没有宏观尺度的皱折吗?或者说没有宏观尺度的基本粒子吗?现在我们知道有的。”
从物理学角度看,生命这种物质运动形式,与其他的物质运动相比并没有更高的含义,从生命中你找不到新的物理规律,所以从我的角度看,一个人的死与一块冰的消融并没有本质的区别。人有时候想得太多,你应该学会从宇宙终极规律的角度看待生活,这样过得就舒服多了。
既然人、其他生物、客观物体、所有基本粒子都是宇宙空间中形成的大小不一的“弯曲的空间”而已,那么这个世界真的不是物理的世界,而更趋向于是几何的。大家既然同为宇宙空间中的几何形状而已,那些所谓的爱恨嗔痴、尔虞我诈、灯红酒绿、纸醉金迷又有多少意义呢?
C.平行世界的真相
关于宏电子闪击木箱的过程分析,实际上描述了宏世界的量子作用如何作用于我们世界的宏观物体上:
1.宏世界的宏电子吸收了雷电等形态的能量后由低能级激发为高能级,
高能级的宏电子的特征,一是视觉上有可见颜色,二是存在对我们世界的部分物体进行共振的能力
2.高能级的宏电子通过与我们世界的物体进行共振的方式,将能量释放或作用于我们世界的物体,同时自己降低回低能级状态的“空泡”宏电子,
3.同时,我们世界那被共振的目标物体由本来的确定状态转变为量子态,其行为能力展现为服从量子效应一般,可以以概率云的方式出现,亦可在观察者的观察行为下坍缩为确定状态;
4.那么唯一改变这个状态的行为是:我们世界的能量,通过为宏电子吸收再以共振形式释放或作用于目标物体,那么宏电子只是一个工具,能够传递或转化我们世界能量而以一种叫共振的方式改变目标物体行为状态的工具。
5.奇怪的是,如果被共振后的目标物体本身服从量子效应,能够被我们世界的观察者所观察影响,而之前这个物体是不会受我们世界观察着所观察影响的(或我们无法明确感知到),那么这个目标物体是否经由这次变化由我们的世界跳跃到宏世界中去了?这难道就是平行世界之前穿梭的法门吗?
当然,基于宏电子本身是大刘的一个假设,因此这个穿梭之法也只能是基于假设之上的一个推论,即使推论有结果亦不能说明什么。但是,如果有一天,透明的空泡宏电子或飞舞如弦的宏原子核真的被发现呢?人类是否能够找到一条通往平行世界的通道?!
THE END
PS:以下为原文内容回顾
球状闪电的身影
(主人公陈博士在自己14岁生日的那个雷雨交加的夜晚,与父母一起在家中围桌而坐时)
这时它来了,是穿墙进来的,它从墙上那幅希腊众神狂欢的油画旁出现,仿佛是来自画中的一个幽灵。它有篮球大小,发着朦胧的红光。它在我们的头顶上轻盈地飘动着,身后拖着一条发出暗红色光芒的尾迹,它的飞行路线变换不定,那尾迹在我们上方划出了一条令人迷惑的复杂曲线。它在飘动时发出一种啸叫,那啸叫低沉中透着尖利,让人想到在太古的荒原上,一个鬼魂在吹着埙(xun1)。
这时我可以看到它的内部,那半透明的红色辉光似乎有无限深,从那不见底的光雾的深渊中,不断地有大群蓝色的小星星飞出来,像是太空中一个以超光速飞行的灵魂所看到的星空。
后来知道,它的内部能量密度高达每立方厘米两万至三万焦耳,而即使是TNT炸药的能量密度也不过是每立方厘米两千焦耳。虽然它的内部温度高达一万多度,表面却是冷凉的。
一道炫目的白质,一声巨响,仿佛世界在身边爆炸。
当眼睛因为强光造成的暗雾散去后,我看到了将伴随我一生的景象:像在图象处理软件的色彩模式中选了黑白一样,爸爸和妈妈的身体瞬间变成了黑白两色的,更确切地说是灰白色,黑色是灯光在褶皱处照出的阴影。那是一种大理石的颜色。爸爸的手仍旧向上举着,妈妈仍旧倾身用双手抓着爸爸的另一条手臂,在这两尊雕像的面容上,那两双已经实话的眼睛仍旧栩栩如生。
我伸出颤抖的手,去触碰爸爸的身体,当我的手接触到他肩膀那灰白色的表面时,感觉像是穿透了一层极薄极脆的薄壳。我听到了轻微的劈啪声,像是严冬时倒入开水的玻璃杯的暴烈声,两尊雕像在我眼前坍塌下去,像一场微型的雪崩。
地毯上出现了两堆白灰,除此之外什么都没有了。
但他们坐过的木凳还在那里,上面也落了一层灰。我拂去上面的灰,看到它的表面完好无损,而且摸上去是冰凉的。我知道,在火葬厂的炉子中,要把人体完全化为灰烬,要在2000度的高温下烧30分钟,所以这是梦。
我茫然四顾,看到有烟从书架中冒出来,有玻璃门的书架中充满白烟。我走过去拉开书架的门,白烟散尽,我看到里面的书约有三分之一变成灰烬,颜色同地毯上那两堆灰一样,但书架没有任何烧过的痕迹,这是梦。
我看到一股蒸汽从半开的冰箱中冒出,走过去拉开冰箱门,发现里面的一只生冻鸡已经变成熟的,发出一股香味,还有那些生对虾和生鱼,都熟了,但冰箱完好无损,正发出压缩机启动时的声响,这是梦。
我身上有些异样的感觉,拉开夹克,一片灰烬从我的身上散落下来,我里面穿的背心被烧成了灰,外面的夹克好好的,我刚才更没感觉到什么。我翻夹克的口袋,手被狠烫了一下,拿出来一看,装在里面的掌上机已经变成一团熔化塑料。这的确是梦,好奇妙的梦啊!
那个球状闪电呈橘红色,拖着一条不太长的尾迹,在也空中沿一条变幻的曲线飘行着,从那飘行的轨迹看,她完全不受高空中强风的影响,似乎与我们的世界不发生任何关系。
(军队利用能够攻击有机生物的球状闪电武器去打击劫持核电站的恐怖分子时)
当一群球状闪电飞入控制室时,“教师”已经停止了讲课,正伏在控制台上鼓捣着什么,仍挤成一团的孩子们由一个持冲锋枪的恐怖分子看押着。由于射入建筑的球状闪电曾有短暂的时间失去观察者,进入概率云状态,当观察者重新出现而使概率云塌缩成确定态后,它们已经失去了速度,只是沿着随机路线低速飘行了。这时所有人都抬起头来,惊恐而迷惑地看着那些飘荡的火球,它们的尾迹在空气中形成了一幅复杂且瞬息万变的图案,它们发出的声音像万鬼号泣。
自我看到爸爸妈妈的灰烬十几年后,又看到了孩子们的灰烬,虽然不是我的孩子。除了少数几个残缺不全的炭化遗骸外,大部分死者都被烧得十分彻底,衣物却基本完好无损。在一个普通焚化炉中,有两千多度的高温,要将一个人体烧成灰也需几分钟时间,而球状闪电却在一瞬间做到了这件事,除了它内部那一万多度的高温外,物质波的共振使能量均匀地作用于每一个细胞。
我小心翼翼地绕行在孩子们的灰烬之间,这一堆堆来自花朵般的生命的白色灰烬上放着一套套孩子的衣物,那些灰烬有许多还保持着孩子倒地时的形状,头部和四肢都能清楚地分辨,控制室的整个地板变成了一幅巨幅抽象画,它由球状闪电创作,描述着生命和死亡,我一时间竟感到了一种超脱和空灵。
我和林云在一小堆灰烬前停住了脚步,从完好无损的衣服看这是一个小女孩,灰烬将她最后的姿势保存得十分完好,看上去她仿佛是跳着欢快的舞蹈进入另一个世界的。与别的灰烬不同,她身体的一小部分逃过了毁灭,那是她的一只小手。这小手白润稚嫩,每个手指根部小小肉窝都看得清清楚楚,仿佛它从来就没有脱离过生命的躯体
宏电子,宏原子,宏世界
1.球状闪电是什么?
张彬等研究先驱数十年来对球状闪电的研究:
“最传统的理论是什么?”
“认为它是一种旋涡状高温等离子体,由于内部高速旋转造成的离心力与外部大气压力达到平衡,因而维持了较长时间的稳定性。”
“还有人认为它是高温混合气体之间的化学反应,从而维持了能量的稳定。”
“还有微波激射-孤立子理论,认为球状闪电是由体积约为若干立方米的大气微波激设所引起的。微波激射所引起的。微波激射相当与能量低的多的激光,在空气体积很大时,微波激射会产生局部电场即孤立子,从而导致看的见的球状闪电。”
“那么最新的理论呢?”
“也有很多,比较受到注意的是新西兰坎特伯雷大学的亚伯拉罕森和迪尼斯的理论,认为球状闪电主要是由微型含硅颗粒组成的网络球体燃烧形成。其他的五花八门,甚至有人认为它是空气中的常温核聚变。”
“在国内,中科院大气所有人提出了大气中等离子体的理论,从电磁流体力学方程出发,引入旋涡-孤立子谐振腔模型,在适当温度场边界条件下,通过数值求解方程,从理论上得出了大气中等离子体涡团——火球的解及它存在的必要和充分条件。”
丁仪对球状闪电的定义:
丁仪点点头:“我知道,有很多人为解决这个自然之谜进行了艰苦的努力,其中包括陈博士和林少校这样的人。他们用尽毕生精力,把那些电磁和流体方程式缠扭到令人头晕目眩的程度,使它们接近断裂的极限;再打上一个漯一个的补丁,以补上到处出现的漏洞;架上一根又一根额外的支杆,以撑住那摇摇欲坠的大厦;最后出现的是一个庞大复杂、奇丑无比的东西……陈博士,知道你们失败在什么地方吗?你们不是想得不够复杂,而是想得不够简单。”
丁仪没有回答我的问话:“下面我就告诉大家球状闪电是什么。”
“它不过是一个电子,一个足球那么大的电子。”丁仪补充说。
2.宏原子,宏世界
“在宇宙大爆炸后极短的时间内,整个空间都是平滑的,后来,随着能量级别的降低,空间出现了皱折,这就诞生了各种基本粒子。一直让我们迷惑的是,这些皱折为什么都是微观尺度?难道没有宏观尺度的皱折吗?或者说没有宏观尺度的基本粒子吗?现在我们知道有的。”
“那你为什么认为它是电子,而不是质子或中子呢?”许大校问。
“问得好,其实答案也很简单:空泡被闪电激发成球状闪电再恢复成空泡的过程,实际就是电子由低能级被激发成高能级,再跌回低能级的过程。在三种粒子中,只有电子能够被这样激发。”
“那也存在宏原子了?三种基本粒子应该是能够组成原子的啊!”
“是的,应该有宏原子。”
“我们所捕获到的那个空泡,哦,那个宏电子,是自由电子呢,还是一个宏原子中的电子?如果是后者,那这个宏原子的原子核在哪里呢?”
“呵呵,你问住我了。不过,原子中的空间很大,如果一个原子有一个剧场大厅那么大,原子核只是大厅中央的一个核桃大小,所以,如果这个宏电子真的属于一个宏原子,那它的原子核距离我们是相当远的。”
“天啊,还有一个问题:如果存在宏原子,那一定有宏物质,也有宏世界了?”
“我相信宏世界,或者说宏宇宙,但它是什么样子,还是未知中的未知。也许与我们的世界完全不同,也许完全对应,像猜测中的正反物质宇宙那样,存在着宏地球和宏的你我他,要是那样的话,我在宏世界的脑袋一定大得能装下这个宇宙的银河系……这是不是平行宇宙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呢?”
“宏原子核?”
“哇……她看上去是什么样儿?你好像说过,原子核的外形与宏电子的空泡形状完全不同。”
“对,一根弦,它看上去是一根弦。”
“它与宏电子基本处于一个尺度级别,长度大约在一到两米之间,依原子的种类不同而异,至于粗细,弦是无限细的,它上面的每一点都是没有大小的奇点。”
难以想象,就是这样一根跳舞的透明弦,居然与遥远处的一个晶莹的空泡组成了一个半径五百多公里的原子!那么有这些原子组成的那个宏宇宙有多大呢?这想象让人疯狂!
3.宇宙的样子
“你的良心里就没有一点不按吗?“我问丁仪,我们正站在人类第一套球状闪电武器前,
“我无所谓,我所研究的东西,尺度要么在十的负三十次方厘米以下,要么在一百亿光年以上,在这两个尺度上,地球和人类都微不足道。“
“生命微不足道吗?“
“从物理学角度看,生命这种物质运动形式,与其他的物质运动相比并没有更高的含义,从生命中你找不到新的物理规律,所以从我的角度看,一个人的死与一块冰的消融并没有本质的区别。陈博士,你这人有时候想得太多,你应该学会从宇宙终极规律的角度看待生活,这样过得就舒服多了。”
丁仪:“换句话说,宇宙中除了空间之外什么都没有。”
刘上尉首先发话,他晃晃手中的半根羊骨头说:“怎么会什么都没有呢?怎么会都是空间呢?比如说这烤全羊就是实实在在的,难道说我刚才吃下去的都是空间?”
“是的,您吃下去的都是空间,您自己也是空间,因为羊肉和您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的,而这些粒子,都是在微观尺度上弯曲的空间。”
概率云,量子态,强弱观测者,坍缩
(当“雷球机枪”能够在实弹射击中已经可以达到几乎百发百中后)
“很简单,第一,关闭现场的一切监视设备;第二,也是最重要的,射击时在瞄准后闭上双眼,包括指挥官在内的所有人,都闭上眼睛,听到我的指令后再睁开。”
在对讲机中听带报靶员的声音:“发射10发,命中:1,脱靶:9。”
(众人疑惑时)丁仪一摆手说,“不要忘了,球状闪电是一个电子。”
“你是说,它呈现量子效应?”我问。
丁仪肯定地点点头:“确实如此!当观察者的时候,它们的状态塌缩为一个确定值,这个值与我们在宏观世界的经验相符,所以它们击中了目标;但没有观察者的情况下,它们呈量子状态,它的一切都是不确定的,其位置只能用概率来描述,在这种情况下,这一排球状闪电实际上是以一团电子云的形态存在的,这是一团概率云,击中目标的位置只占很小的概率。“
“是的,还有人,所有死于球状闪电的人,都处于量子态,严格地说他们并没有真正死去,他们都是薛定谔的猫,在不确定中同时处于生和死两种状态。”丁仪站起身来踱到窗前,看着外面浓重的夜色,“对于他们,生存还是死亡,确实是个问题。”
据丁仪说(对于人观察量子玫瑰的过程),从量子力学的角度来讲,人的死亡过程就是由一个强观察者变为弱观察者再变为非观察者的过程,当我变成弱观察者时,玫瑰的概率云向毁灭态的坍缩速度就会慢一些,我就有希望看到它。
当我走到人生的尽头,当我在弥留之际最后一次睁开眼睛,那时我所有的知性和记忆都消失在过去的深渊中,又回到童年纯真的感觉和梦幻之中,那就是量子玫瑰向我微笑的时候。
物质的波粒二象性
(试验场中,用球状闪电去攻击木块。)
整个过程用每秒24幅的正常速度播放有22秒长,能量爆发时雷球距木块约有1.5米,这很幸运,使我们在画面中能同时看到雷球和木块。在头10秒钟,我们看到雷球的亮度急剧增大,再看看那个木块,我们本期望看到它发出火光,却吃惊地发现它正在失去色彩变得透明,最后,它变得只能隐约看出一个正方体的轮廓,当雷球的亮度达到最大值时,那个正方体轮廓也完全消失了。然后雷球的亮度开始减弱,这过程又有约5秒钟,在这5秒钟内,原来放木块的位置空无一物!接着,那个透明的正方体轮廓又在那个位置隐现,很快有了色彩变成实体,但呈灰白色,已是一块正方体的灰了。这时,雷球正好完全熄灭。
“你们刚刚目睹了物质的波粒二像性!”丁仪指着屏幕大声说,“在那短暂的瞬间,空泡和木块都呈现了波的性质,它们发生了共振,共振中两者合为一体,木块波接受了宏电子波释放的能量 ,然后它们各自又恢复了粒子性质,烧焦后的木块重新在原位会聚成实体。这就是那个让各位困惑的谜:雷球能量释放目标的选择性的解释,目标在被能量击中时呈一束波的状态,根本就不在原来那个位置上,这能量对它周围相邻的一切毫无影响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