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日读了尼尔波兹曼的代表作《娱乐至死》,颇有感悟,真的是一本不太容易读,但是读进去了便会不住的拍案叫绝的一本书,全书都在探讨,由于音像技术的发展,电视代表的娱乐文化对于印刷时代严肃文化的冲击,而造成的人们思维能力的降级。不有的让我想起了读书这件小事。《娱乐至死》首次出版于1985年,要说那个时代的电视对于印刷书籍是一种冲击,那么现在的多媒体网络等等铺天盖地的即时娱乐之于书籍恐怕可以称得上是灭顶之灾了。
当今社会,可经济飞速发展,而人们的生活压力却空前巨大,如此环境下,娱乐成了人们调节心理压力必不可少的一环,时代发展至此,我们已经无法让娱乐淡出我们的生活,而读书这件事在我们走出校园后,却基本消失不在了。即便如此,还是有很多人仍然坚持在做读书这件小事,各种社交软件上也不乏各种读书群组,但是在我看来,这种“读书”已经不那么纯粹了。
先说说为解决人们生活节奏快而又想读书这个矛盾而产生的有声书吧。不得不承认,听书是很多职场人获取知识的一个不错的途径,但我还是轻易不会选择听书,首先,为了让人们快速的了解一本书,基本上这类书籍都是被拆书作者提炼出来,浓缩在一个小时的稿件之内,我们所听到的内容,已经跟原文相去甚远,我们所能理解的是基于拆书作者对原作的解读,这中间的误差,同一本书你读一遍原作之后再听一遍,就深有体会了。第二,听书时,我们很难集中精力,读书时,我们必定是独坐一隅,除了手里的书,最多也就是喝口水吃口点心而已,经历很容易就能集中在书的内容上,也很容易就行陷入思考,而听书时,我们往往是在上下班路上,做家务时,总之不可能安安静静的在一个地方全神贯注的去听一些什么,刚才说到,由于拆书作者的再加工,我们对于原作的理解本就大打折扣,再加上听书同时做别的事情分散掉的精力,一本书停下来,你所能记住的也只是只言片语,甚至会对原作断章取义。所以如果是这个效果的话,这听书的时间还不如用来听听音乐或者追追剧。
我不建议听书,但并不觉的拆书稿全然无用,它的作用体现在写拆书稿的人身上。在读书时,可以随手在本子上做做记录,画一画思维导图,这可以帮助你快速的构建起对一本书的基本理解,也会让你对这本书有根深的认识和思考。我读书的习惯近年来有了些许变化,之前是一个字都不忍在书上写的,被人借去的书被折个角都受不了。而近两年,却更喜欢在书上直接写字做标注,自己的文字跟作者的文字写在一起,相互碰撞,重读时会发现很多意想不到的意趣。很多人觉得读书没有有,大抵是因为没有做读书笔记的原因吧,看书是一个输入的过程,输入之后要进行理解内化,然后在有所输出,这才是一整个读书的过程。读书笔记的另一个做用就是让我们看到自己认识的不断进步和深入,同一本书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境遇中,会带给我们完全不同的思考和认识,一些优秀的作品总能让我们在其中不断的产生新的体验,这也是读书的一个乐趣所在。
读书时做笔记,摘抄金句,记录感想,这样势必会放慢读书的速度,然而读书本就是给我们快节奏飞速运转的生活踩一脚刹车,让灵魂歇歇脚,工作生活已经不得不事事求快了,读书这件小事,何苦还要给它定个KPI ?很多读书群的小伙伴,动辄一年几百本,每周必须读完一本等等诸如此类的硬性目标,把读书当成一种任务,带着功利心去读书,你能收获什么呢?这让我想起了大学时,有一门中国古代文学,最期待的一门课,在学习期间却让我怎么也提不起兴趣,即使在图书馆翻阅典籍,想想读这些是为了应付考试,我应该从某某角度去分析,哪一篇经典文章的某个段落是考点,要重点背诵……瞬间手里那些让人读来口舌生香的诗句变的味同嚼蜡。课程期间我对曾经钟爱古典文学意兴阑珊,直到考试结束。所以读书真的只是件小事,在读书的时候,就只想着读书吧。
对于我来说,读书是一剂可以抚平烦躁的良药,有时候心情烦躁,有时候感到焦虑,走到书架前,随手拿出一本,不拘是小说也好,史书也罢,坐在桌前,看着书上的方块字,嗅着书中的油墨香,寥寥几页,便可让心情平静下来。心静了,脑子才能更好地运转,脑子转起来,目标和方向也就有了。
之于生活,读书是件小事,却可给迷茫的生活指一指方向;
之于人生,读书亦是小事,却可给短暂的生命添一缕馨香。
网友评论